鲁迅现代伦理思想研究

鲁迅现代伦理思想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对鲁迅的现代伦理思想进行详细论述以及研究。

内容简介

鲁迅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闻名于世。但是,近代中国向着现代转型中,什么是“社会”的讨论并不充分。社会是弱肉强食的丛林,还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设计与发明?还是鲁迅的论断,在道德背后,是吃人本质。从伦理角度讨论这个问题曾是五四最重要的议题。在现代历史的进程中,民族、阶级、战争、知识分子立场等概念的介入,中国现代伦理的建立显得尤为艰难。在鲁迅对这些概念的体验中,我们重新回到历史论断和抉择的现场。

作者简介

作者苏懿,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其是鲁迅文学作品的研究,最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章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导论

第一章 知识分子伦理:激变时代知识分子的伦理诉求与体制角色

第一节 揭示知识界尴尬现状之一:知识匮乏的知识分子

第二节 揭示知识界尴尬之二:道德堕落的知识分子

第三节 知识分子的伦理重建:精神界之战士

第二章 阶级伦理:阶级立场上爱(人道主义)与憎(阶级斗争)的交织与转换

第一节 阶级伦理的至恶与至善:压迫与反抗二元对立下的人道主义思想

第二节 阶级伦理反思:道德优势与路径缺陷

第三章 民族伦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世纪权衡

第一节 民族伦理重建的时代背景:伦理失范

第二节 个人主义的现实选择与历史反思

第三节 集体主义的必然与困惑

第四章 宗法伦理:亚洲宗法伦理下的日本式“辉煌”和中国式黯淡

第一节 宗法伦理中的族权:致命的宗法温情与庇护

第二节 国民性、主体性、功能性的错综与纠缠——鲁迅对东亚封建宗法伦理中皇权思想的反思

第三节 宗法伦理中的等级制度:亚洲的信仰与偏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鲁迅现代伦理思想研究是201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苏懿。

得书感谢您对《鲁迅现代伦理思想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大学·中庸·孝经·现代汉英双语全译本 电子书
《大学》《中庸》《孝经》均为儒家的重要著作,原作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养自身是根本,是治国治人的前提。《大学》提出了儒家伦理思想之一的“絮矩之道”。《中庸》提出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做任何事情要有一个“度”,超出了一定的度,就违
儒道情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上篇是儒道情感哲学本论,下设三个独立章,分别探讨了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注重情感的特点、儒家与道家情感哲学的义理诠释、儒道情感教育与情感实践。下篇论述儒道情感哲学的现代价值,研究了儒情与道情理论与现当代中国的人格建构及人的精神健康而和谐的发展。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人类文明视野审视“中国现代性“建构问题。“中国现代性”建构源自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论反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从哲学高度看,“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既有共同点,也有本质区别。比较而言,“西方现代性”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性”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正是基于此,“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
严复的哲学思想:现代形态中国哲学的开端 电子书
本书站在中西古今文化交汇点上,对严复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严复对中西古今文化的理解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作了阐述,由此展开对严复哲学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本体论、政治哲学和历史观、文化观的论述。
走出后现代社会困境:《象征交换与死亡》导读 电子书
享誉世界的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所著《象征交换与死亡》是后现代社会研究最关键的学术论著之一。本书既忠实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融入了作者延伸的理解。本书比较好地处理了“照着说”和“接着说”的关系,对原著既有基础性的解释,又有创新性思考,为正确解读原著、把握鲍德里亚思想精髓提供了有力工具,指明了入门路径,对于科学理解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以及正确看待我国发展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