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

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研究中国斗蟋的社会学作品。

内容简介

每到八月份的“虫季”,中国有百万“蟋蟀大军”开始围绕“蟋蟀”流动。该群体一直没有进入社会学研究的视野,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这一群体在蟋蟀收购时聚集在一起,收购完成,群体成员就会像蒸发了一样顷刻间消失在更大的人群中;第二,当这一群体的成员再次相聚,他们每个人都成了进出全国各大小斗蟋“堂口”的斗蟋者。

因为“堂口” 要防止国家对斗蟋博彩的打击,所以往往只对“熟人”开放,这进一步增加了斗蟋人群的封闭性。但同时,这一斗蟋群体在中国存在了千百年,其中的人员尽管分布在五湖四海,但他们分享着同样的宏观历史叙事;阅读着同样关于蟋蟀的“古谱”;信守并遵从着几乎相同的斗蟋原则和规则;以类似的方式言说和行动。他们靠传统文化的连接,俨然在现代的中国形成了一个不为人知的 “隐遁社会”。

作者简介

作者牟利成,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法理学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法学理论、法社会学;著有《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2013)、《“中国问题”、现代性与法律的文化社会学解读》(2016)。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一 与“隐遁社会”的偶遇

二 国家、社会与民间嬉戏

三 完全参与:深入“隐遁的社会”

第一章 重新定位: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

一 社会的发现:“国家-社会”理论的政治社会学进路及其内在紧张

二 一种修正:“国家-社会”理论对传统、习俗与公民美德的强调

三 “生活世界”和“实践”:“国家-社会”理论方法论难题的化解

四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国家-社会”理论的再审视

结语

第二章 “隐遁社会”的宏观历史叙事

一 斗蟋中“官方”与“民间”叙事的分裂

二 蟋蟀宰相与蟋蟀皇帝

三 宫廷养师——宫廷的流落抑或民间的皈依

四 失落的“重阳旗”

结语

第三章 “隐遁社会”之微观叙事及其逻辑

一 “赋魅”:斗蟋与自然的叙事

二 “谈资”:斗蟋的社会性叙事

三 文化的“默会”与交流

四 “隐遁社会”的社会关系原则

结语

第四章 嬉戏的“堂口”

一 斗蟋的场所——“堂子”

二 “堂子”的规则与结构

三 “叫花”与“押花”

四 “爆堂子”

五 嬉戏中的“社会”与“国家”

结语

第五章 “隐遁社会”的人员分类

一 人的社会分层与分类

二 贫穷的“大老板”

三 “豪赌”群体

四 “撬子手”与中间人

五 名人群体

结语

第六章 斗蟋的“袪魅”:文化社会学视角下“隐遁社会”的现代转型与反思

一 农村斗蟋市场的科层化

二 现代性下斗蟋的“祛魅”

三 波兰尼范式:面对经济理性和市场的“社会”保卫战

四 对“斗蟋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的再审视

结语

参考文献

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牟利成。

得书感谢您对《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过程社会学 电子书
讨论当代社会学就不能不提到安德鲁·阿伯特的工作。好的社会科学著作必须足够有想象力。阿伯特从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料来源和实例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并将其融合到令人惊叹的原创性、破坏性和丰富的分析中。对行动者和结果等基本概念的拷问,对序列和生态如何挫败因果论断的洞察力,在微观社会学的基础上重建宏观社会学的努力,以及对道德层面的开垦只是本卷的几个重要主题。本书既是一本好书,也是一项对社会科学家理解和开展其
开放边界的经济社会学 电子书
本书旨在从若干侧面展现中法学者在经济社会学研究中的开放性。
文明的体验:人类学视角下的英国 电子书
打开英国社会的变迁群像,揭示虔诚而又纠结的文明底色。
农村大龄流动男性的风险性行为:社会风险视角下的实证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人口发展领域中的风险评估研究,旨在为国家公共政策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治理建议。
多学科视角下中国健康发展前沿 电子书
本书从不同侧面对目前中国的健康发展状况及研究前沿成果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