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研究中国斗蟋的社会学作品。
内容简介
每到八月份的“虫季”,中国有百万“蟋蟀大军”开始围绕“蟋蟀”流动。该群体一直没有进入社会学研究的视野,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这一群体在蟋蟀收购时聚集在一起,收购完成,群体成员就会像蒸发了一样顷刻间消失在更大的人群中;第二,当这一群体的成员再次相聚,他们每个人都成了进出全国各大小斗蟋“堂口”的斗蟋者。
因为“堂口” 要防止国家对斗蟋博彩的打击,所以往往只对“熟人”开放,这进一步增加了斗蟋人群的封闭性。但同时,这一斗蟋群体在中国存在了千百年,其中的人员尽管分布在五湖四海,但他们分享着同样的宏观历史叙事;阅读着同样关于蟋蟀的“古谱”;信守并遵从着几乎相同的斗蟋原则和规则;以类似的方式言说和行动。他们靠传统文化的连接,俨然在现代的中国形成了一个不为人知的 “隐遁社会”。
作者简介
作者牟利成,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法理学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法学理论、法社会学;著有《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2013)、《“中国问题”、现代性与法律的文化社会学解读》(2016)。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导论
一 与“隐遁社会”的偶遇
二 国家、社会与民间嬉戏
三 完全参与:深入“隐遁的社会”
第一章 重新定位: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
一 社会的发现:“国家-社会”理论的政治社会学进路及其内在紧张
二 一种修正:“国家-社会”理论对传统、习俗与公民美德的强调
三 “生活世界”和“实践”:“国家-社会”理论方法论难题的化解
四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国家-社会”理论的再审视
结语
第二章 “隐遁社会”的宏观历史叙事
一 斗蟋中“官方”与“民间”叙事的分裂
二 蟋蟀宰相与蟋蟀皇帝
三 宫廷养师——宫廷的流落抑或民间的皈依
四 失落的“重阳旗”
结语
第三章 “隐遁社会”之微观叙事及其逻辑
一 “赋魅”:斗蟋与自然的叙事
二 “谈资”:斗蟋的社会性叙事
三 文化的“默会”与交流
四 “隐遁社会”的社会关系原则
结语
第四章 嬉戏的“堂口”
一 斗蟋的场所——“堂子”
二 “堂子”的规则与结构
三 “叫花”与“押花”
四 “爆堂子”
五 嬉戏中的“社会”与“国家”
结语
第五章 “隐遁社会”的人员分类
一 人的社会分层与分类
二 贫穷的“大老板”
三 “豪赌”群体
四 “撬子手”与中间人
五 名人群体
结语
第六章 斗蟋的“袪魅”:文化社会学视角下“隐遁社会”的现代转型与反思
一 农村斗蟋市场的科层化
二 现代性下斗蟋的“祛魅”
三 波兰尼范式:面对经济理性和市场的“社会”保卫战
四 对“斗蟋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的再审视
结语
参考文献
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是201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牟利成。
得书感谢您对《隐遁的社会: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