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对中国当代的批评文学进行了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的文化转型或许本来也可以像西方现代的文化展开一样,有一个浪漫主义文化运动伴随始终,但在中国,转型中的现代文化一直受社会现实的紧急需要支配,社会现实并未给它以少许喘息的余地,结果是,这样一项本来是浪漫主义的文化运动,却变成了一项大张旗鼓的现实主义运动。
本书把现实主义的理论批评作为一条主线,揭示出它建构与运动、激进与转折、变异与多元的整个过程,来审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走过的艰难道路。因为现实主义之故,中国的文学批评严格地限制自身,只能在现实主义给定的界线里舞蹈;也因为现实主义之故,中国文学批评被深深印上自己的历史印记。
所有现实的渴求、重负、挣脱,都与此有关,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仿佛是为现实承担和赎罪。如此之文学批评史,就不只是政治的肯定与否定可以简单论定的,它激烈而悲怆,粗陋且复杂,直接却多变。
作者简介
编者陈晓明,1959年生,福建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理论批评研究。出版有《无边的挑战》《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众妙之门》《无法终结的现代性》等著作20余部。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担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曲折与激变的道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变异
第一章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确立
一 现代批评传统的继承与改变:冯雪峰、茅盾
二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中国化:周扬
三 现实主义的异端:胡风的理论批评及其被批判
四 《文艺报》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批判运动
第二章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内在建构
一 现实主义广阔道路与开放的可能性
二 围绕赵树理方向的文学批评
三 围绕《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的文学批评活动
四 关于革命历史叙事、民族形式的探讨
第三章 现实主义的学理化与政治化
一 关于“人性论”的论争
二 关于美学大讨论
三 关于典型性与形象思维
四 姚文元代表的政治激进化批评
第四章 诗化的政治与政治的诗化
一 共和国抒情诗的塑造:关于贺敬之诗歌的评论
二 诗的现实与激情:关于郭小川诗歌的评论
三 诗的情感与形式:关于闻捷、李瑛诗歌的评论
四 诗的格律问题的讨论:诗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五章 恢复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一 “拨乱反正”的批评家:冯牧、陈荒煤、张光年、周扬
二 “保卫马克思”阵营:林默涵、郑伯农、程代熙、陆梅林
三 现实主义的坚守:朱寨、张炯、曾镇南、顾骧、刘锡诚、蔡葵
四 当代文学学科的建制:北大与多所高校的当代文学学科
第六章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化
一、新的美学原则:1980年代美学热与学理重建
二 新现实主义的理论建设:钱中文、童庆炳
三 新现实主义的批评:雷达、何西来等
四 《当代文艺思潮》《当代文艺探索》等批评刊物
第七章 批评的个性化与审美的能动性
一 审美的反思:变革中崛起的新一代
二 开创新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再出发
三 未完成的现代主义批评
第八章 新的美学原则与诗歌批评的更新
一 体现“新的美学原则”的新诗潮批评
二 兼重历史意识和实验精神的“先锋诗歌”批评
三 学院派诗歌批评与诗人批评
四 1990年代以来的诗歌论争:叙事性、知识分子和民间写作
第九章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
一 “重写文学史”与“人文精神讨论”
二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引介和批评
三 1980年代后期以来的先锋派文学批评
四 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格局
第十章 女性批评
一 参照系:1950—1970年代
二 “女性文学”与“女性文学批评”
三 “女性文学批评”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四 “女性文学热”及其后
第十一章 当代台港文学批评历程
一 台湾文学批评:从光复到1950年代
二 现代主义文学时期的批评
三 乡土文学运动中的文学批评及其流变
四 台湾文学批评的多重脉络
五 1950—1970年代的香港文学批评
六 从文学香港到香港文学——1980年代以来的香港文学批评
第十二章 美国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一 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夏志清、李欧梵
二 重新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
三 张隆溪、奚密、张英进、刘剑梅
四 刘禾、张旭东、唐小兵、刘康、王斑
后记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是202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晓明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