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

近代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晚清报刊助力文学转型,推动小说戏剧成为核心,为五四新文化奠基。

内容简介

晚清文学借助报刊日益繁荣,晚清报刊为文学提供了有力的传播工具。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报刊为文学提供了文学运动和论争的阵地,从而奠定了文学的思想基础,思想的改变引起文学的改变,借助于报刊,文学改变了传统文学的观念和形式,文学观念上小说超越诗歌散文成为文学的最重要文体。文学由以诗文为中心向小说戏剧为中心转移,读者由知识阶层垄断向市民阶层转移,传播由小众向大众转移。报刊是促进中国文学由古典向近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尽管这一转型还是不完善的,但毕竟揭开了文学走向近现代化的序幕,孕育了一种新的文学的萌芽,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文学的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本论文集收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开题及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作者皆为该领域的中青年专家,文章学术含量较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

清末报刊与文学的共生性繁荣与世界的“图像化”

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文化生态及其意义

作为方法的报刊

一 从一种研究范式说起

二 作为史料、媒介与方法的报刊

三 报刊与小说转型研究的可能性

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

晚清小说杂志上的翻译文本:传统与现代之间

一 沿袭古典小说程式的翻译诗学范式

二 语言文体

(一)文言与白话的相争与相容

(二)文言长篇和白话短篇体制(近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出现)

三 文学形象的中国化

(一)人物描写套话

(二)人物语言和思维

四 文化参与:翻译兼批评

(一)译序、跋尾、附记、译者识语

(二)译者的文内评述

(三)批点

五 结论

《时务报》与中国近代翻译小说的现代进程

一 福尔摩斯的“隐喻式”出场

二 《时务报》与哈葛德的最初冷遇

三 《时务报》对中国近代翻译小说的重要意义

19世纪传教士报刊刊载中译伊索寓言的流传与影响

一 绪论

二 1856年以前报刊对中译伊索寓言的译介与宣传

三 提倡“以娱目而警心”的“寓言”

四 伊索寓言的译介、改写与仿写

五 结论

从《大公报》(1902—1911)看中国文学转型

民初(1912—1919)小说界女性作者群体的生成研究及中西比较研究

性别媒介与现代家庭小说的兴起

一 清末报刊中家庭小说专栏的萌发

二 民初妇女报刊中家庭小说的出现

三 性别媒介在现代家庭小说兴起中的作用

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实践与中国现代版权制度的建立

一 摘录转载的普遍实践与盗版泛滥

二 “不许摘录转载”观念和法规的形成

风俗·学术·制度:19世纪后期关于“富强”的本末观

从“杂歌谣”到“俗曲新唱”

一 《新小说》上的“杂歌谣”

二 《绣像小说》上的“时调唱歌”

三 “俗曲新唱”的扩张

《小说时报》的整理再版与学术考察

一 名妓名伶与小说消闲时代的到来

二 狄平子与《小说时报》的创办

三 冷血、天笑与《小说时报》的编辑

集历史文献与文学镜像于一身的民初期刊《中华小说界》

近代报刊语言词汇、句法的趋俗化

明清之际西语专名汉译中特用汉字的“造”和“用”

一 前言

二 明末清初的专名汉译

三 19世纪以来的专名汉译

四 结语

论王韬的报刊编辑思想

一 以传播近代改革思想为基础的办报理念

二 《循环日报》:王韬传播改革思想与制造舆论声势的阵地

三 以“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所形成的报刊编辑宗旨

梁启超传记体散文的文体意识与创作心理

一 创作分期与文体类型的选择及新变

二 思想历程与文体功用的差异表现

三 文化心理的生成与审美追求的偏向

廖恩焘:诗界革命一骁将

一 珠海梦余生:《新小说》第一诗人

二 新解心:救亡启蒙与俗曲新唱

三 古巴纪事诗与域外竹枝词

清末民初阅读与批评中的散原诗歌

一 早期诗歌的阅读与批评

二 《散原精舍诗》时期的阅读与批评

三 后《散原精舍诗》时期的阅读与批评

四 诗话与报刊中的散原诗歌

五 结语

“剧评”的兴起

一 文类的边界:从“评点”到“剧评”

二 “剧评”的文体自觉

三 “知识范型”的转移

四 话剧“剧评”之“成形”

汪石青戏曲创作考论

一 雅正本色的戏曲观念

二 《七弦心》的自抒心曲

三 《鸳鸯冢》的悲情共鸣

四 《换巢记》的伤时忧世

五 结语:一颗破晓的文坛彗星

小说与笑话的联姻:以吴趼人的小说为例

一 吴趼人的小说观与笑话观

二 吴趼人短篇小说中的笑话因素

三 吴趼人长篇小说的谐趣风格

四 结语

《世界繁华报》语境中的《官场现形记》写作

一 选择“官场”的缘由

二 舆论的热点:官场捐纳制度

三 小说题材的时空坐标

四 写实的价值与悖论

陈衡哲早年史迹考索

一 引言

二 陈衡哲在女子中西医学院的肄业时间及表现

三 陈衡哲在女子中西医学院的文艺活动与国文习作

四 结缘世界语:陈衡哲在常熟

五 小结

《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补遗

咸丰朝二年(壬子,1852年)发生于本年但月份不详之事件

七年(丁巳,1857年)发生于本年但月份不详之事件

九年(庚午,1859年)发生于本年但月份不详之事件

光绪朝四年(戊寅,1878年)发生于本年但月份不详之事件

十年(甲申,1884年)发生于本年但月份不详之事件

十二年(丙戌,1886年)九月

二十年(甲午,1894年)四月

二十二年(丙申,1896年)发生于本年但月份不详之事件

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发生于本年但月份不详之事件

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五月

六月

七月

十月

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发生于本年但月份不详之事件

三十年(甲辰,1904年)三月

四月

六月

八月

九月

三十一年(乙巳,1905年)五月

九月

十一月

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三月

九月

十月

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正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三月

宣统朝元年(己酉,1909年)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二年(庚戌,1910年)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发生在本年但月份不详之事件

三年(辛亥,1911年)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发生在本年但月份不详之事件

法螺生三变化

一 绪言

二 《法螺先生谭》中的“吹牛大王”

三 《新法螺先生谭》中的“卫道者”

四 《电世界》中的“史官”

五 结语

近代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是202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赵利民。

得书感谢您对《近代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 电子书
《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是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的论文集,囊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等学科,共收入论文23篇,主张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科学性、建设性原则,鼓励学术创新。
中国词学的现代转型 电子书
本书研究了新旧词学的转型,可以说是词学研究领域第一部探讨古今之变、新旧转型的专著。书中从世家、社团和大学的角度,尽可能地去搜集挖掘史料,注重复原细节,努力回到历史的现场来探讨词学的转型,包括词学思想和词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并对所涉及的词作加以适当的解读。
通往实践的中国文学理论建构 电子书
新世纪以来文学实践巨大的展开活力及令人震惊的展开规模,对当下国内尚居于主导地位的观念认识论文学理论形成无可规避的促迫。文学并不仅是文本,也不仅是认识对象,它更是实践对象,并且就是实践过程本身。本书研究要点在于揭示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对象的实践性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研究文学理论的实践属性、文学理论的实践逻辑、文学实践的鉴赏与批评活动、文学理论的实践文本学,以及文学理论的实践论研究方法等。
近代扬州文人群体研究(1840~1945) 电子书
“文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传承久远的独特社会文化阶层,伴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其角色与身份也在不断地衍变、转型。而在衍变流传中,文人阶层的面貌保持了薪火相传之连续性,此与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之间自有某种耦合与关联。本书的研究时段集中在1840年至1945年,重点研究了近代扬州文人这一群体,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挖掘和分析,考察了扬州文人之整体嬗变,及其与城市社会变迁互动的关系,展现出了近代扬州知识分子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刊新著国语文学史 电子书
本书分七编三十三章,前两编《通论》《本论》和第七编《结论》主要是从总论的角度展开,《通论》从文学本体论出发,对文学的定义、起源、用途以及文学史的目的等进行了叙述;《本论》对国语文学的范围,国语文学与专制政体、科举制度、古代文明、文法等的关系,国语文学的分类、史料、分期等问题做出了论述;《结论》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整体总结评价,从“体裁”“美质”及缺陷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展望。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