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

甲午战争: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立足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对甲午战争的来龙去脉进行介绍。

内容简介

作者弗拉基米尔可谓意大利的“中国通”,他认为,清政府在朝鲜问题上的失策,给日本入侵朝鲜提供了外交上的把柄。

同时,日本在军事装备和技能以及指导思想上的变革远远超过了中国,从而为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书最早出版于1896年,可以说是早集中介绍甲午战争历史的西方图书之一。

尽管本书对日本不乏赞许之处,更没有揭露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的烧杀行径,但是却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可以看出日本为了准备侵华战争,是如何利用所谓的国际公法来取得西方国家的默许,从而步步使中国陷入外交上的孤立。

作者简介

作者弗拉基米尔,1856年生,原名Zanoni Hind Volpicelli,弗拉基米尔是其笔名。1881年入中国海关供职,1899年辞海关职,1905年任意大利驻广州及香港总领事,1920年退休后在上海居住,1936年卒于日本长崎。弗拉基米尔长期研究中国问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致我的读者们

导言

第一部分 有关朝鲜问题的历史

第一章 三国历史关系的梗概

忽必烈大汗舰队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

第二章 朝鲜近代历史梗概

第三章 战争爆发前的突发事件

刺杀金玉均

东学党

中国陆军

中国海军

日本陆军

日本海军

第二部分 朝鲜战役

第一章 战争爆发

日军攻占朝鲜王宫

丰岛海战

第二章 第一次军事行动

牙山之战

宣战

亚瑟港和威海卫前的海军示威

第三章 平壤之战

初步叙述

混成旅的行动

朔宁支队的行动

主力师团的行动

元山支队的行动

平壤和中国军队

第四章 进攻平壤

混成旅

朔宁支队和元山支队

主力部队

中国军队撤退和平壤陷落

第三部分 中国会战

第一章 海洋岛海战

第二章 第一军入侵中国

渡过鸭绿江

第五师团的行动

第三师团的行动

第三章 摄政王之剑半岛之战

第二军登陆

攻占金州和大连湾

攻占亚瑟港

第四章 第一军在满洲

第五师团或第一军的右翼

第三师团或第一军的左翼

第五章 第二军的前进

第六章 威海卫之战

第七章 第一个议和使团

第八章 满洲战斗的继续

第九章 第二个议和使团

结尾

附录

附录A 日使大鸟劝韩廷厘治纲目

附录B 开战前中日政府有关朝鲜问题的信件

第一号

第二号

第三号

第四号

第五号

第六号

第七号

第八号

第九号

附录C 高升号毁灭幸存者之陈述

汉纳根大尉关于高升号商船被日本军舰击沉之证言

沉没的高升号的大副证言

高升号船长高惠悌之证明

附录D 两国宣战诏书

日本宣战诏书

中国宣战诏书

附录E 关于在上海引渡两名日本人之报告

附录F 伊东祐亨和丁将军往来之书信

信件1:伊东祐亨致丁将军

信件1:丁将军致伊东祐亨

信件2:伊东祐亨复丁将军

信件2:丁将军复伊东中将

信件3:伊东祐亨致北洋水师总督书

附录G 威海卫投降协定

附录H 牛道台(昶昞)与伊东往来之书信

牛昶昞与伊东往来之书信一

牛昶昞与伊东往来之书信二

附录I 广岛和平会议

译文一

译文二

译文三

译文四 备忘录

译文五

译文六

译文七

译文八 备忘录

译文九

附录J 停战条款

附录K 和平条约之文件

和平条约日本首次之草稿

中国之回复

中国被要求明确表达之提案

中国拟改和约底稿

日本对于拟改和约之建议和降低要求之回复

日本之最后通牒

中国最后抗议和请求

日本之最后答复

甲午战争: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是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意] 弗拉基米尔。

得书感谢您对《甲午战争: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沙逊家族:一个犹太商业帝国兴衰史 电子书
全景描写沙逊家族130年从诞生、发展、崛起到落幕的历史巨著。
从大野泽到梁山泊:公元12世纪末以前一个黄河下游湖泊的演变史 电子书
以现代历史地理学方法,对“大野泽-梁山泊”在公元12世纪末之前的演迁史进行研究。
我的情结 电子书
本书记录了傅志寰同志的求学之路、社会经历、管理实践和记忆随想。
西藏的阿里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北线“无人区”;西藏的风格;去日土,看岩画;古格怀古;神山和圣湖等。
永远的战士 电子书
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英雄的精神永世长存。2018年,山东省委老干部局、省委离退休干部工委开展征集山东老战土历史资料工作。邹城市老干部局以此为契机,联合有关单位启动了“永远的战十”征文活动,以参战老战十为记录对象,讲述战争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历时半年,组织30个单位80多名下作人员入户采访600多人次,查阅人事、军史、党史等资料,形成书稿42篇近30万字,真实记录了老战士的战斗经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