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透过周代司徒制度,管窥早期文明与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周代历史文化与礼乐文明。
内容简介
夏商周早期文明庚续千年、博大精深,奠定了五千多年绵延不断、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基础。周代上承夏、商,下启秦、汉,是早期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尤为重要。周代创立的典章制度影响深远,也包括周代的官制。周代官制既是对夏商官制的继承,也为后世官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司徒是周代重要职官之一。
本书围绕周代司徒展开全面深入研究。在周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礼乐文化生活中,司徒之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周代司徒职责繁多,级别和地位也有差异,很好复杂。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司徒的渊源和舜、契担任司徒的传说;归纳了周代司徒的类别,多方面、多层次地分析了周代司徒的职掌;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考察了周代司徒的地位演变;论述了司徒与周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包括司徒与西周分封、籍田、王室经济、军队的关系;概括了春秋战国司徒的一般情况,并以鲁国大司徒作为典型进行了具体分析;考证了《周礼·地官》中关于司徒记载的可靠程度以及相关的管民和教化思想。
作者简介
作者张磊,1979年生,山东济宁梁山人。2001年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1年9月-2004年6月于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杨朝明教授;2004年9月-2007年6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晁福林教授。
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史、儒学史、礼学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学术成果一览
一、主要著作
二、主要论文
总序 齐鲁文化的古典学意义
绪论 周代司徒述论
一、周代司徒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周代司徒研究学术史述评
(一)文明起源与司徒渊源
(二)周代司徒的类别、职掌和地位
(三)周代司徒与社会变迁
(四)周代司徒和《周礼·地官》
三、周代司徒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第一章 司徒溯源
第一节 司徒渊源考论
一、文明起源时期的“绝地天通”
二、从“司地”到司徒之官
第二节 舜、契任司徒传说略述
一、传说舜任司徒
二、史载契任司徒
第二章 司徒与西周社会的发展和变动
第一节 周代司徒概说
一、周代司徒的类别
(一)王室司徒
(二)诸侯国司徒
(三)军队之司徒
二、周代司徒的职掌
(一)神职
(二)礼职
(三)民职
(四)军职
三、周代司徒的地位
第二节 司徒与周代分封的重民观念
一、《徒簋》补说
二、司徒主持周朝分封诸侯典礼
三、司徒与周代分封中的重民观念
第三节 司徒与西周籍田制的变化
一、《簋》司土(徒)“官司耤(藉、籍)田”
二、司徒的神职和礼职特点
三、司徒的民职特点
四、司徒管理籍田的属官
第四节 司徒与西周王室经济的关系
一、从西周金文中看“司徒”对山林泽牧的管理
二、司徒的属官与山林泽牧的管理
(一)虞官
(二)林衡
(三)牧人
(四)场人
三、西周中后期司徒与王室经济
第五节 《曶壶》与周代司徒军事职掌新论
一、关于作冢司土(徒)与成周八师关系的争论
二、司徒掌管军队的主要原因
三、西周司徒南仲的军事职掌
第六节 司徒与西周中后期社会变动考论
一、司徒等“三有司”共管贵族土地交易
二、司徒等“三有司”共掌民众赋役征发
三、司徒等“三有司”共助周王处理政务
四、王朝司徒郑桓公与两周之际的重大变局
第三章 司徒与春秋战国社会的变革和转折
第一节 司徒与春秋战国社会变动考论
一、司徒与春秋社会的变动
(一)春秋时期王室和各诸侯国司徒的概况
(二)春秋时期司徒职能的扩大、地位的升高与社会变动
(三)春秋时期司徒的属官与社会事务
(四)春秋战国之际卿大夫家的司徒与社会变动
二、司徒与战国社会的改革
(一)战国诸国司徒的概况
(二)司徒与战国官僚体制的改革
(三)司徒与战国社会土地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 鲁国大司徒概说
一、鲁国设置大司徒
二、从鲁国与周礼的关系看鲁国大司徒
三、从礼乐的推行看鲁国大司徒
第三节 位列上卿与世任司徒:季友与 春秋前期鲁国社会
一、季友的出生颇具神秘色彩
二、季友力克庆父之难与鲁国僖公中兴的奠基
三、季友辅佐鲁政与鲁国冢卿政治的开始
四、季氏世任鲁国大司徒
第四节 忠廉辅国与卿权始盛:大司徒季文子与 春秋中期鲁国社会的变革图存
一、大司徒季文子登上政治舞台与执掌鲁政
二、大司徒季文子与鲁国“作丘甲”的社会变革
三、大司徒季文子与鲁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四、大司徒季文子以忠廉节俭辅国
第五节 三分公室与卿权渐盛:大司徒季武子与 春秋中期鲁国社会的重大变动
一、大司徒季武子任大司徒与鲁国社会的重要改革
二、大司徒季武子执掌鲁政与鲁国政治的重大变化
(一)大司徒季武子与大司马叔孙氏
(二)大司徒季武子与大司空
(三)大司徒季武子与司寇臧孙氏
三、大司徒季武子与鲁国邦交、军事的深刻调整
(一)加强与晋国的关系,作为鲁国邦交的主轴
1. 访问晋国
2. 接待访问鲁国的晋国使者
(二)重视与卫、宋关系
1. 重视与卫国的友好关系
2. 加强与宋国的友好关系
(三)抗齐伐莒
1. 坚定抗齐
2. 对莒国战争
(四)作为鲁国特使,参加会盟
(五)派叔孙豹参加弭兵大会
(六)邦交不足之处
1. 收留郑国司臣
2. 接受齐国庆封献礼
3. 伐莒取郓
4. 欲卑小邾穆公
四、大司徒季武子的其他事迹
第六节 鲁君失政与卿权极盛:大司徒季平子与 春秋后期鲁国社会的严重危机
一、大司徒季平子平定家臣南蒯之乱
二、大司徒季平子与卿大夫矛盾激化
三、大司徒季平子驱逐鲁昭公
四、大司徒季平子主导鲁国外交、军事
(一)季平子主导鲁国对晋国关系
(二)季平子决策鲁国军事
(三)季平子参与处理鲁国与小国的关系
第四章 司徒与春秋战国社会的变革和转折
第一节 抉择与尝试:大司徒季桓子起用孔子与 春秋晚期鲁国以儒治国
一、大司徒季桓子面临的家臣制度危机
二、大司徒季桓子面临的宗法制度危机
三、起用孔子:大司徒季桓子的历史抉择
四、礼治与德政:大司徒季桓子以儒治国
第二节 咨政与治国:鲁国大司徒季康子与 孔子儒家为政之道的互动
一、大司徒季康子执掌鲁政与迎孔子归鲁
二、上博竹书《季庚(康)子问于孔子》记季康子与孔子关于治民思想的讨论
三、孔子儒家思想对季康子为政的影响
四、季康子为政与孔子儒家思想的不同
第三节 承续与深化:大司徒季康子与 春秋末期鲁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一、季康子执掌鲁政与任用孔子弟子子路等治国
二、季康子用孔子弟子子贡等推进鲁国外交
三、季康子用孔子弟子冉求等整顿鲁国军事
四、季康子用孔子弟子冉求推行“用田赋”
第四节 衰微与消亡:春秋战国之际大司徒 季氏与鲁国社会的巨大转折
一、春秋战国之际大司徒季氏家族的继承人
二、大司徒季氏退出政治舞台与战国时期鲁国社会实现转型
第五节 遵循与突破:大司徒与春秋鲁国礼乐文化的盛衰
一、鲁国大司徒与礼乐文化
二、大司徒季氏对周礼的维护和遵循
1. 大司徒季文子问兵于臧武仲
2. 大司徒季武子访晋以礼避祸
3. 大司徒季平子降低礼数表达对晋国的不满
4. 大司徒季康子以周礼应对吴国威胁
三、大司徒季氏对周礼的违背和突破
(一)大司徒季氏不得已违背周礼
(二)大司徒季氏有意违背周礼
1. 大司徒季文子违礼而立武宫
2. 大司徒季文子违礼而将穆姜为她自己准备的棺、颂琴用于穆姜儿媳齐姜之葬
3. 大司徒季文子不以国君夫人之礼葬鲁定公夫人定姒
4. 大司徒季武子违礼而做林钟
5. 大司徒季武子盲目用礼
6. 大司徒季武子反对卿丧自朝之鲁礼
7. 大司徒季平子因无礼而导致祸乱
8. 大司徒季平子反对日食发生时应行之礼
(三)大司徒季氏僭越周礼
1. 季氏“八佾舞于庭”
2. 季氏“以《雍》彻”
3. 季氏“旅于泰山”
4. 季氏“不絻”
(四)大司徒季氏突破周礼
第六节 主导与改变:大司徒与春秋时期鲁国社会的变迁
一、大司徒季氏与鲁国君权的削弱
二、大司徒季氏与鲁国卿权的加强
三、大司徒季氏主导鲁国社会改革
四、大司徒季氏主导鲁国邦交事务
五、大司徒季氏主导鲁国军事行动
第五章 周代司徒与《周礼·地官》
第一节 《周礼·地官》“司徒”析论
一、《周礼》缘何称司徒为“地官”
二、《周礼·地官》“司徒”与周代司徒职掌的比较
三、《周礼·地官》“司徒”与周代司徒属官的比较
四、《周礼·地官》“司徒”与周代司徒地位的比较
五、从《周礼·地官》“司徒”看《周礼》的成书
第二节 从《周礼·地官》看司徒与管民思想
一、《周礼·地官》管民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周礼·地官》管民思想的政策理念
三、《周礼·地官》管民思想的推行落实
1. 遗人
2. 均人
3. 遂人
4. 遂师
5. 遂大夫
6. 旅师
7. 土均
8. 泽虞
9. 司稼
第三节 从《周礼·地官》看司徒与社会教化
一、司徒推行社会教化的内容
(一)大司徒
(二)小司徒
二、司徒推行社会教化的途径
1. 乡师
2. 乡大夫
3. 州长
4. 党正
5. 族师
6. 闾胥
7. 比长
三、司徒推行社会教化的对象
1. 师氏对天子的告劝和对贵族及其子弟的教育
2. 保氏对天子过失的劝谏和对贵族子弟的教育
1. 司谏对天下万民品德的纠察
2. 司救对天下万民过失的责罚
3. 调人对百姓之间仇怨的调解
4. 媒氏促进天下万民的婚姻和谐
四、从司徒看儒家“出于司徒之官”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周代司徒的金文
一、关于周王朝司徒的重要铜器铭文
五、关于司徒的册命金文中出现的重要人物
附录二 春秋各国司徒情况表
附录三 卿大夫家司徒情况表
附录四 战国各国司徒情况表
附录五 司徒属官情况表
参考书目
(一)历史文献
(二)甲骨文、金文、简帛资料
(三)学术专著
(四)研究论文
后记
周代司徒与早期文明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张磊。
得书感谢您对《周代司徒与早期文明》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