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黃帝內經素問校注

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黃帝內經素問校注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作为中医学理论专着的鼻祖对它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素问》的语译本、注释本及各种校勘本社会上多有流传,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郭霭春历经数年之久,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资料,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研究了这部《素问》。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名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另外,尚有它的姊妹篇《黄帝内经素问语译》同时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资料丰富,校勘翔实,训解精当,其中对《素问》的一些研究论点,经全国有关专家审定,代表了八十年代研究的新水平,适用於临床、教学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郭霭春(1912~2001),著名医史文献学家,中医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史学家,教育家,诗人。天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郭霭春早年师从朴学大师长洲章钰(式之)先生,史学大师卢弼(慎之),于训诂、音韵、校勘、版本、目录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自24岁起,陆续著有《颜习斋学谱》、《补周书艺文志》、《续资治通鉴目录》等文史著作,名震史学界。后拜宝坻儒医赵镕轩学医,长期潜心于医史文献研究,成为当代治儒通医之大家。因其博通医、文,1963年,受卫生部之邀,主持“内经整理”之重大课题。耗费20余年对《黄帝内经》进行整理和研究,1981年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即为其研究的主要成果。《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全书分原文、校勘、注释和语译四项内容。本书中,著者充分发挥自己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专长,选取医史、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的诸多善本,精思博考,探究厘正。校勘时为确保每一判断都有文献为据,并择其善者,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注释不避难就易,凡疑必注,凡注必确;语译力求精准的同时,更将经文直译为浅显语言,以使读者读通为要旨,并“不夹杂所谓有所阐发”。此书出版后,一直被视为现代人研习《素问》通用标准版本。1999年作者对此书进行过修订,此次再版,即为此修订版。此次重版在编排上稍做调整,原文、校、注、语译,皆在同一页内,以利阅读。

章节目录

卷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第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卷第四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第五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第七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论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欲论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一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卷第十四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鍼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第十七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遣)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遣)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附录

黄帝内经素问遣篇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後记

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黃帝內經素問校注是201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

得书感谢您对《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黃帝內經素問校注》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河間醫集 电子书
本书是宋金时期著名医药学家刘河间一生著述的辑集、点校本。刘河间者,姓刘,名元素,子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北河间人,故世称"刘河间",并以"河间"名重天下。其时与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齐名,合称"金元四大医家"。刘氏一生著述颇丰,据文献记载,若十余种,经广蒐博采,研究考证,其中有门人所撰,或私俶者编写,有的则纯属托名之作。今将其自撰,以及门人、私俶者整理的著述,凡九种,编辑校点,勒成一步,名曰《河间
子和醫集 电子书
《子和医集》是金代著名医药学家张子和一生著述的辑集点校本。张子和,名从正,号戴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超羣脱俗的杰出人物,为金元时代医学发展与创新作出了卓越贡献。张氏一生著述颇丰,今可见者,不下十种,经考证,这些著作虽不完全出自张氏之手,但均为张氏之谕,为张氏草创,门人润色而成。今将张氏医著《儒门事亲》及《心镜别集》整理点校,编成一册,名曰《子和医集》以飨读者。本产品为虚拟内容服务,一经购
秦伯未医书重刊专辑——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电子书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金匱玉函經 电子书
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代中医药学传承和创新的主要资源,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医传承的第一步必须是熟读中医古籍,奠定扎实的基础。《金匮玉函经》是《伤寒杂病论》节略本,共八卷。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其内容与宋本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作为一种较早的古传本,在校勘和研究《伤寒杂病论》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次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十一辑·月经病中医诊治 电子书
  中医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积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调经必须结合调周。调周才能从根本上调经”的观点,并在阴阳、八卦学说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检验、微观辨证,形成颇有特色的“月经周期学说及调周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乃纂编成册。  《月经病中医诊治》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设绪论、月经生理、月经病理、检查与诊断概论、治疗概论、妇女保健等6章。各论设11章,其中10章以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