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

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研究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美学思想家宗白华的专著。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地阐述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并兼及相关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背景。

作者认为,宗白华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精神及其象征物的美学思索具有一种特殊的重要意义:宗氏所标举的“气韵”、“意境”、“晋人之美”、同情及节奏等概念,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个性。

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作者还进一步挖掘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指出宗白华以“节奏”为中心建构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物。

作者简介

作者胡继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后。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研究、当代西方美学与诗学、德意志浪漫派、灵知主义、神话学等。

专著有《宗白华:文化幽怀与审美象征》(北京出版社2005)、《后现代语境下的伦理转向——论列维纳斯、德里达和南希》(京华出版社,2006)、《重建巴别塔:解构诗学新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等,译著有: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德里达《友爱的政治学及其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布鲁门伯格《神话研究》(两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2014)、提摩太·贝维斯《犬儒主义与后现代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现代文论与美学论丛》总序

引言:从“文化精神”出发的美学思考

第一章 探索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宗白华美学概览

一、文化与文化精神概念

1.“文化”概念

2.“文化精神”概念

二、现代语境危机和文化精神问题

三、文化精神的审美建构

四、宗白华文化精神的审美建构活动扫描

1.浪漫少年心(从儿时到1917年)

2.初期的探索(1917—1920)

3.文化视野的形成(1920—1925)

4.全面展开文化精神的探索(1925年—1937年9月)

5.建构“中国文化美丽精神”的基本象征物(1937—1949)

第二章 中国文化精神的呈现状态——宗白华的“气韵”论

一、阐释“气韵”的现代背景

二、“气韵生动”古今说

三、从生命哲学视角阐释“气韵”

四、气韵的含义:生命节奏

五、中国文化精神的呈现状态

六、正在衰微的“余蕴”?

第三章 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表现——宗白华“意境”论

一、宗白华如何使用“意境”?

二、宗白华探索意境的精神动因

三、“灵境”:“意境特构”的精神方面

1.“灵境”的含义

2.心灵问题的中国式解决

3.生命的精神化与精神的生命化

四、乐境与舞境:“意境特构”的生命方面

1.现代性语境中的生命意识的高涨

2.“虚灵”的意味

3.“创化”之原理

4.生命的乐境

5.动力的舞姿

五、行进在转化之中的“意境”

第四章 中国文化精神的个体生命呈现——宗白华的“人格”论

一、意境与人格的关系

二、人格建构:中国现代美学的一项使命

三、“超世入世”和“小己人格”:生命形象设计的蓝图

四、歌德的人格:生命本体的象征

五、“晋人的美”:理想人格的标本

1.晋人之美,在于血性生命

2.晋人之美,在于超旷心灵

3.晋人之美,在于情深韵致

六、审美人格的限度:精神乌托邦

第五章 中国文化精神的道德状态——宗白华美学的“同情”论

一、现代文化历史情境中精神结构的激变

二、宗白华个人体验的特征

三、同情作为艺术生活的本质

四、同情作为审美的基本姿态

五、博爱的人生境界

六、微弱的救世精神和审美乌托邦

第六章 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象征——宗白华的“节奏”论

一、“节奏”的一般含义和宗白华对“节奏”的运用

二、现代诗学语境中的“节奏”概念和宗白华可能受到的影响

三、宗白华“节奏”的基本含义:“生生条理”

四、“节奏论”的基本维度

1.往返回旋的审美观照

2.时间化的审美空间

3.音乐化的意义世界

五、“节奏论”美学给予中国现代美学的新质和它的不足

结语: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一朵奇葩

一、宗白华的美学沉思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二、宗白华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三、宗白华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是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胡继华。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思想钝刀 电子书
这是一部思想文化类散文随笔集,全书包括《每代人,都有十年好时光》《如果你真的花痴》《偶像的早晨》和《书架上的自我》四部分,主要记叙了作者对当代生活和文化热点的客观看法,以及个人阅读心得等内容。表达了自己热爱生活、品味生活的积极态度。
中国文化名著导读 电子书
本书从体现中国文化精神面貌的儒释道三教,以及经史子集四部的经典当中遴选出十八部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原典,按历史时序和时代影响度对其进行概说和导读,期望能使广大学子得到精神上的涵养与教化。选目基本涵盖了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史类典籍。本书侧重导读和介绍最具中国文化精神和底蕴的原创篇章,从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中提炼有益身心的格言,以此显出与大量标准化的当代教材乃至功利模仿型文化书籍的区别,同时激发当代青年以理
“尚情”思潮的生命审美研究:晚明人情小说的“理”与“欲” 电子书
本书以晚明时期的人情小说为研究对象,以个体生命存在为逻辑起点,通过“情”的演变,即从“情欲”的觉醒到“欲”的泛滥,再到“理”的回归,展现生命的内向探索过程。以生命存在为视角对晚明文化的考察,展现了儒家正统意识形态与世俗大众文化的对立与融合的过程。在理与欲、感性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一系列矛盾中,个体生命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即一种审美与伦理的统一,既是历史问题,也是建构当代社会的新的意识形态与价值
思想的边界:健民文论自选集 电子书
本书收入了作者的28篇文论和评论,对当代文学、绘画理论、思想文化作出富有深度的理论阐释。全书分为三辑,“感觉之阈:一种理论设置”概述了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一个理论设置——艺术感觉论;“批评之象:视角与谱系”从“五四”文学批评背景的视角,讨论现代作家论的谱系以及香港早期文学的历史演进;“解读之惑:敞开了什么”从人文意义上讨论了随笔的文体功能,同时对刘再复等人的文学理论以及一些作家、诗人、画家
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文艺学理论泰斗童庆炳有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的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