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探讨汉语造型及现代文学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以晚清至“五四”时期黄遵宪、严复、梁启超、林纾、王国维、章太炎、吴稚晖、胡适、鲁迅和周作人这十位“轴心作家”的文学汉语实践为中心,回归语言本位,沿着文学汉语的汉语造型、主体意识和文学形式等维度展开探讨,呈现语言层面的现代文学发生史。

当汉语造型的“理”为现代之“理”,实践主体的“情”为现代之“情”,文学形式的“文”为现代之“文”,并且三者统一于文学汉语时,则中国现代文学得以发生。

作者简介

作者文贵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系主任。兼任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现代中文学刊》常务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和当代文学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第一章 黄遵宪

第一节 “新世界诗”的汉语造型及其意义表达

一、“新世界诗”:“本文—注释”的汉语造型

二、“新世界诗”的世界:空间与时间(上)

三、“新世界诗”的世界:空间与时间(下)

四、“新世界诗”的语言限度

第二节 汉语认知的世界视域与现代开端

一、自信与开放:以世界为视域的汉语认知

二、实用:言文一致的先锋策略

三、“遵用”与“乐观”:翻译语言的现代追求

四、创意命辞:诗学语言的现代开拓

第二章 严复

第一节 汉语的实用理性与“国语”的现代性发生

一、本体:语言文字的“器”“道”分层

二、实践:改造汉语与表达西方学理

三、人类学视野:《英文汉诂》中的英语与汉语

四、“国语”的现代性发生

第二节 “六书乃治群学之秘笈”:汉语的现代转型与知识范型的建构

一、“六书乃治群学之秘笈”作为方法

二、现代格义与激活汉字

三、汉字通西学的可能与限度

第三节 古文书写与语言伦理

一、文章观:“声与神会”与“讲求事理”

二、古文书写:新机与压制

三、语言变革:天演与人为

第三章 梁启超

第一节 《国文语原解》与语言政治学

一、《国文语原解》的创作缘起

二、汉字汉语:在衍声与衍形之间

三、政治学想象:汉字“六书”与西方学理

四、《国文语原解》的研究方法与价值

第二节 晚清“词语—注释”:汉语欧化与知识建构

一、晚清词典: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二、栏目集注:打开新名词的意义空间(一)

三、文篇单注:打开新名词的意义空间(二)

四、新词语的创造性运用

第三节 对八股文的解构:从“二分对比”的改装到“三段论法”的引入

一、晚清的言说场域与梁启超对八股文的批判

二、“二分对比”的改装:八股文的初步解放

三、“三段论法”的引入与八股文的解构

第四章 林纾

第一节 文学汉语遭遇的现代冲突

一、第一人称代词:混用与应对

二、专名与外来语:文化的传输与阻隔

三、新名词与比喻:汉语开放的可能

四、文学汉语的现代冲突:矛盾的态度

第二节 古文笔法与西语叙事

一、林译小说对古文长处的吸取

二、林译小说式古文与西方小说的抒情

三、林纾小说式古文与西方小说的神韵

第三节 古文与“五四”新文学

一、古文的现代处境及林纾的回应

二、古文意境说与“五四”新文学的冲突

三、古文书写:言说方式与生命形式

第五章 章太炎

第一节 语言文字与“文学”

一、文字与“文学”

二、语言与“文学”

三、“文学”与“五四”新文学

第二节 民族志书写与主体想象

一、“文”之雅驯

二、“文学”之发现

三、民族志书写之主体意识

第三节 汉语的世界性遭遇与国家想象的亚细亚视野

一、自心:以汉语为根基

二、汉语与日语

三、汉语与万国新语

四、汉语与梵语

五、“自心”与亚细亚视野

第六章 王国维

第一节 作为“无时代的人”:“我”与“人间”的较量

一、晚清时期:“早知世界由心造”

二、民国初年:“应为兴亡一拊膺”

三、“五四”前后:“千年礼器今在不?”

四、大革命时期:“事去死生无上策”

五、“无时代的人”:“寒谷那知岁有春”

第二节 “新学语”与述学文体

一、以“新学语”输入新思想

二、“叠床架屋”的汉语造型

三、述学文体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无法诞生的新时代前驱者

一、“新言语”观与白话文学实践的缺失

二、艺术观与“五四”新文学观的参差

第七章 吴稚晖

第一节 “替他娶一注音的老婆”:汉字与国音

一、汉字与万国新语

二、注音字母与国音统一

三、国音统一与平民教育

四、民族国家想象与党国意识

第二节 “自由的胡说”与游戏文

一、政治脏话与古文禁忌

二、丛林语言造型与瞎三话四的文体

三、自嘲、鬼话与现代理性

四、“自由的胡说”与游戏文

第三节 “自成为一种白话”与“五四”新文学

一、“岂有此理”文章观

二、万花筒式的语言形态

三、准荒诞性:《风水先生》

第八章 胡适

第一节 文学革命:文学与国语

一、“死”与“活”:实用主义

二、白话与文言:进化论

三、文字改革:平民主义

四、以“国语的文学”造“文学的国语”

第二节 文学汉语的多重实践

一、《竞业旬报》时期的习作:锻炼明清白话

二、旧体诗词:操练文言韵语

三、翻译:试验汉语的应变

四、英文写作:现代体验的非母语表达

五、演说:“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

六、听戏观剧:以“说白”改良戏剧

第三节 《尝试集》:白话新诗的实地实验

一、“也”和“了”:虚词与白话新诗

二、现代书面白话和意象的开拓

三、自然:白话新诗的音节

四、“对语体”结构

第四节 西式标点符号:无声的语言

一、西式标点符号:命名

二、先行者:问号、叹号、省略号和破折号

三、西式标点符号与“五四”白话

第九章 鲁迅

第一节 “结核”式汉文观与中国人的存亡

一、反对文言与卫护白话

二、汉字改革与大众本位

三、汉文存废与中国人的存亡

第二节 汉语实践的“四重奏”

一、《月界旅行》与《地底旅行》:准白话译述

二、《说文解字》课程与文言翻译:语言之伪的隐性存在

三、短篇小说 《怀旧》与文言书写

四、辑录校勘古籍:汉字韧性的敲打与本文形态的结构

第三节 语言否定性与《狂人日记》的诞生

一、语言否定性与《狂人日记》的发生机制

二、狂人白话与书面文言、日常白话:现代小说的诞生

第四节 《狂人日记》的文学汉语及其意义

一、错杂狂语与理性真语:对历史的穿透

二、四重叙事:对现实的反抗

三、汉语欧化:现代主体的出场

第十章 周作人

第一节 国语改造与理想的国语

一、汉字改革:三种取向

二、文言与白话:通向新文学的途中

三、国语改造:系统构想与中庸机制

第二节 文言实践:汉语造型与文体感知

一、抵制八股文与知识转型

二、文言翻译与汉语造型

三、文言书写与文体感知

第三节 白话实践(一):白话翻译与汉语造型

一、《酋长》的重译

二、《媒媪》与《媒婆》

三、《古诗今译》的白话修改

四、汉语造型与破解文体

五、翻译与语言涩味

第四节 白话实践(二):知言与美文

一、白话造型与新诗

二、知言孵化美文的可能性

三、知言的智性与美文之美

结语 语言实践与文学发生

一、晚清民初汉语实践的复杂形态

二、实践与观念:现代的文学汉语观的发生

三、“有理”的文学汉语与汉语造型

四、“有情”的文学汉语与文学主体

五、“有文”的文学汉语与文学形式

参考文献

一、报刊

二、中外作品、专著、论文及其他

后记

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是202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文贵良。

得书感谢您对《文学汉语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思想型的作家与思想型的学者:王富仁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电子书
王富仁先生以敏锐的眼光和坚定的勇气,在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突破,他所提出的“思想革命的镜子”、“回到鲁迅”、“新国学”等构想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研究史上不可绕过的学术高点,对于现代文学学科本身的发展也有着突出的贡献。本书将“思想性”视为王富仁与现代文学的精神契合点,无论是王富仁本身的研究特点和研究风格,还是鲁迅、胡适、曹禺等王富仁研究的对象,极富“思想”性都是他们的共同特性。本书从这一点
西方文化与东亚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电子书
本书运用文化传播学、比较文学等文化、文学理论,依据西方文化与东亚现代文学关系的翔实史料,在世界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广阔视域下,论述西方文化的历史演变及特点,阐述西方文化在东亚各国的传播和影响,研究西方文化影响下东亚各国对西方文化认同心理的形成以及东亚各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分析西方文化、文学对东亚各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唐诗的兴起(汉语言文学中国特色研究丛书·实践论文学理论建构) 电子书
本书从各个角度探讨了初盛唐唐诗的兴起和繁荣。
中国现代历史文学的传统与经验 电子书
本书由“现代”烛照与史乘重释、历史个案与文学典型、历史人物与形象嬗变三编组成。包含:现代中国历史文学之经验、情爱传奇与历史风云——谭正璧的历史小说、孔子形象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重写、勾践形象在20世纪中国戏剧中的嬗变等11章内容。
文学理论的实践视域 电子书
本书重在阐述文学理论的实践特质问题,并进一步从实践角度探讨文学理论的功能、价值以及理论机制问题,在实践走向、范畴开掘、原理反思、理论演进等方面对文学理论实践视域的展开提出重要设想,并立足学科体系、教学状态、文学现实和地方本土文学文化资源,对文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具体分析,探讨打开封闭的文学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推进文学理论建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