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昆明的文化空间与文学表达

抗战时期昆明的文化空间与文学表达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抗战时期昆明独特文化空间的现代转型研究

内容简介

书稿聚焦抗战时期的昆明,跳出以往类似研究中将昆明仅仅视为西南联大“背景”的研究模式,扩大研究视野,勾勒由外来者、本地人、昆明城及三者之间“关系”所共同构建的独特文化空间,以此空间在战争期间所经历的现代转型为线索,关注其中由文学表达所传递的文人心态与文化氛围,并力图以此空间为一鲜活个例,不仅丰富我们对于抗战文学乃至现代文学的认知视野,同时也能以此反思中国文学乃至文化走向“现代”的复杂历程。全书共分四章,主要以时间为顺序,勾勒抗战前后昆明文化空间的演变并探索凝聚其中的文化心态。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导论

一 抗战时期的昆明:文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二 视野与角度:相关研究综述

三 城与人:研究思路与章节设计

第一章 抗战前的昆明:趋向“现代”的城市文化空间

第一节 城市空间的演变:从“华族化”到“现代化”

第二节 心态与表达:追慕“现代”与“自我”成长

第三节 从“旧”趋“新”的城市文化空间:自我想象与外来触碰

第二章 相聚与融汇:“外来”与“本地”共建“文化城”(1937.7—1940)

第一节 从“圈外”到“生活组织战”:昆明文化秩序的“内地化”

第二节 “新移民”昆明体验的建立:城市的“中心”与“边缘”

第三节 抗拒“摩登”与《昆明杂记》风波:面对“外来”的复杂心态

第四节 “文化城”的共建:“剧运”的现代洗礼与刊物的本土建设

第三章 空袭与疏散:战争中文化空间的开拓(1940—1943)

第一节 空袭中的昆明城:文化氛围的转变与战争心态的表达

第二节 “不同的河水”:疏散中的“本地”与“外来”

第三节 沈从文的呈贡:心灵栖息地与现实观测点

第四章 顺应与反思:商业城中的现代表达(1943—1945)

第一节 “软性”文学与小报短刊繁盛:“商城”的现代图景

第二节 都市畸变体验:西南联大诗歌的现代性生成

第三节 抗战胜利前后的昆明:“内地化”语境中的现实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抗战时期昆明的文化空间与文学表达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佳。

得书感谢您对《抗战时期昆明的文化空间与文学表达》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乌托邦与诗——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修订版) 电子书
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士人文化与文学价值观的作品。
精神视域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电子书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古代神话的文化解读、儒道思想的考释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本质的研究、历史专题研究等等方面。全书以论文的形式,并通过一个“精神”的视域对中国文化精神以及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一探本寻真式的考察,以便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何为“中国性”给予必要的澄清。
东南民族的艺术实践:审美感知与文化情境 电子书
本书运用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和理论,对东南地区民族艺术的形态、技艺、审美及其社会文化体系进行了整体性的考察,深入探究了东南民族艺术的发展路径、历史情境和文化意义,以及当地人在具体场景下的艺术实践方式。书中围绕民族艺术如何浓缩感知体验,如何实现社会文化功能,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寻求生存之道等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从省城到城市:近代广州土地产权与城市空间变迁 电子书
展示广州从清末到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下从“省城”到“城市”的景观变迁和建构过程。
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歌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电子书
完整意义上的苗族古歌应包括文本与唱本。除了学者搜集、翻译、整理的文字文本之外,苗族古歌至今还以唱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后者是源,前者是流。本书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对苗族古歌这一非汉民族的活态口头诗学进行田野调查,从歌词与民俗、唱者与听者、功能与传承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了苗族古歌从演唱到记录的文本流变,在对不同方言区的苗族古歌进行深描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苗族口头文化传统在中国多元文化格局里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