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诗学的理论空间

文化诗学的理论空间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推荐王进的《文化诗学的理论空间》探讨中国文化诗学发展史。

内容简介

王进编著的这本《文化诗学的理论空间》以文化诗学在中国的旅行历程为视角,探讨了文化诗学中国化的相关问题,具体回顾了文化诗学在中国土壤、中国语境的成长历程:从译介到理论参照,从理论建构到批评实践,并同时对文化诗学在中国的理论空间拓展及其实践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预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本书的研究工作获得下列人才项目和科研基金的立项资助:

第1章 文化诗学的本土语境

1.1 从理论旅行到文化过滤:文化诗学的传播状况

1.2 从文学文本到文化现象:文化诗学的本土进程

1.3 从文化现象到诗学关怀:文化诗学的多元格局

第2章 文化诗学的理论谱系

2.1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批评的诗性转向

2.2 新理性精神与文化的诗学复兴

2.3 历史性回归与文化诗学的勃兴

第3章 文化诗学的诗性空间

3.1 文化诗学的文学诗性观念

3.2 文化诗学的历史诗性观念

3.3 文化诗学的文化诗性观念

3.4 文化诗学的主体诗性观念

第4章 文化诗学的生态建构

4.1 文化诗学与新文学史问题

4.2 文化诗学与历史记忆问题

4.3 文化诗学与理论生态问题

4.4 文化诗学与文化和谐问题

第5章 文化诗学的批判生长

5.1 文化诗学与非物质文化研究

5.2 文化诗学与城市文化批评

5.3 文化诗学与海华文学研究

5.4 文化诗学与翻译传播研究

第6章 文化诗学的理论前景

6.1 文化诗学与文化批评的生存问题

6.2 文化诗学与历史阐释的生态问题

6.3 文化诗学与诗意建构的边界问题

6.4 文化诗学与理论话语的增殖问题

6.5 中国学派的建构问题

结语:通向一种文化诗学的交往空间

参考文献

后记

文化诗学的理论空间是2014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进著。

得书感谢您对《文化诗学的理论空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孙绍振诗学思想研究文集 电子书
2015年10月23日在黄山,由谢冕先生和骆英、王光明、郑家建等倡议筹办,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三家联合举办了“孙绍振诗学思想研讨会”,张炯、阎国忠、陈素琰、骆寒超、吴思敬、朱向前、南帆、俞兆平、陈仲义等四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书是此次会议论文的结集。
六朝隐逸诗学研究 电子书
六朝隐逸诗的勃兴是中国诗学史上一件大事,它体现了一个群体共享的艺术追求,成为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对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产生了强大的精神作用。本书探讨了隐逸诗产生的渊源,对隐逸思想的各种表现形态做了分类研究;对六朝隐逸诗兴起的成因进行了考察,注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在社会思潮、文学集团、个人创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立足于文本解析,探讨六朝各期隐逸诗的演变与发展情况。
胡适、胡怀琛诗学比较研究 电子书
新诗史上不太为人熟知的胡怀琛,曾与胡适一样对新诗进行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倡和践行了不一样的白话诗学路径。他与胡适既有根本的分歧,又在历史的回声中时有相交融合。本书从语言、诗体、音节等方面对比研究胡适与胡怀琛的新诗创作、批评及理论,梳理与考察两者诗学的形成过程与不同命运,揭示出历史转折处新诗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并重估了胡怀琛在新旧诗转型期间对新诗所作贡献及其文学史意义。
都市行走中的空间重绘 电子书
本书选取了国内学术界较少涉及的美国亚裔作家的都市叙事为文本例证,将这些文本作为组织线索,借鉴空间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美国亚裔的社会历史发展脉络,以都市漫游者为切入点,在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政治性争论的视野之下,对亚裔都市叙事所蕴含的空间政治进行研究,阐释亚裔都市叙事中的“空间正义”主题如何通过亚裔作家批判性的空间想象力及叙事策略得以呈现,并对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政治和诗学给予批判性关注。
映照的认知诗学研究:隐喻、象征和讽喻(英文版) 电子书
《白鲸》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一篇长篇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小说描写了亚哈船长执意追逐白鲸莫比?迪克复仇,却最终自取灭亡的故事。本书从生态、社会政治和酷儿理论三个角度,对小说中的隐喻、象征和讽喻的映照进行了研究,有机结合了读者、文本和社会文化语境,为作品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的范式,并通过隐喻的连贯性、象征的系统性和讽喻的一致性等因素对阅读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