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以吉登斯与马克思的“对话”作为理论依据,最终落脚于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
内容简介
本书以“意识形态批判”为研究平台,开启了卡尔·马克思与安东尼·吉登斯两位跨时代人物的“对话”,旨在进一步确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和科学性,挖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理论生长点,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作者简介
作者傅艳蕾,女,1985年生,浙江绍兴人,201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浙江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6项,参编论著3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言
导论
一 建构吉登斯与马克思跨时代“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 研究现状述评:以“结构化理论”为选材
三 本书基本概念界定
四 本书建构“对话”的基本思路
五 本书的特点与不足
第一章 吉登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批判:聚焦社会关系维度的直接“对话”
第一节 吉登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诠释
一 生产关系是意识形态纵向生成的根本来源
二“异化”催化了意识形态及其虚幻性的生成
三 意识形态依靠经济权力使阶级关系合法化
四 意识形态将随阶级斗争的消失而消亡
第二节 社会关系:吉登斯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维度
一 马克思存在将社会关系化约为生产关系的逻辑:“对话”的核心
二 所谓马克思化约逻辑的表现与理论缺陷
三 所谓马克思化约逻辑的现实困境
第三节 挖掘社会关系新媒介:吉登斯重构社会关系分析框架的着眼点
一 强化行动者的能动性在建构社会关系中作用
二 突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结构性特征
第四节 “形式”方面: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的可能超越空间
一 意识形态的媒介与载体
二 意识形态的控制领域与动员路径
三 意识形态的传播特征
第二章 吉登斯对社会关系分析框架的重构:“知识”假设的提出
第一节 吉登斯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结构化理论
一 结构化理论关于社会关系的若干范畴分析
二 结构化理论的逻辑
第二节 结构化理论关于社会关系的基本假设:“知识”的出场
一 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具备大量的知识
二 社会关系的稳定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
三 常识展现社会关系的恒定性、合法性与真实性特征
四 社会关系借助生活常规得到顺利再生产
第三章 基于“知识”媒介的社会关系:吉登斯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一节 “知识”媒介:吉登斯对现代社会关系的关注点
一 知识共享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全球化和脱域
二 知识不对称构成社会关系支配权力的重要来源
三 知识不确定与稳定性需求导致社会关系的二律背反
第二节 传统社会非物化意识形态的复苏:吉登斯的实证分析(一)
一 传统的社会关系及其合法性
二 宗教意识形态
三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第三节 现代社会物化意识形态的生成:吉登斯的实证分析(二)
一 脱域的社会关系及其合法性
二 作为意识形态的货币
三 作为意识形态的专家技术
第四节 吉登斯对意识形态“形式”方面的解蔽:以“知识”为视角
一 知识不对称构成意识形态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二 常识与稳定需求共同推进意识形态的生活化
三 现代知识对意识形态的巩固与消解作用同时并存
第四章 回到马克思:对吉登斯所做批判的批判
第一节 唯物史观视域下对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评析
一 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贡献
二 吉登斯社会关系维度的理论缺陷
三 吉登斯社会关系维度上的误判:为马克思辩护
第二节 生产关系: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维度的形成过程
一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社会关系的核心所指
二 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基本观点
三 马克思视域中意识形态的本体生成:“生产关系”的追溯
第三节 马克思基于“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一 生产关系的第一决定性:意识形态没有独立历史
二 生产关系的前提性遮蔽: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 生产关系中的利益分化:意识形态普遍形式的来源
四 生产关系的实践变革:意识形态消亡的路径
第四节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解蔽:马克思的实证分析
一 “宗教”话语下的生产关系本质
二 “货币、资本、工资、利润”话语下的生产关系本质
三 “自由”与“公平”话语下的生产关系本质
第五章 马克思与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综合分析:立足社会关系维度的间接“对话”
第一节 社会关系:两者意识形态批判基本维度的“对话”与分析
一 两者社会关系核心范畴的比较
二 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与吉登斯的“知识”媒介关系
第二节 两者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对话”与分析
一 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领域
二 意识形态批判的媒介支撑
三 意识形态的建构主体与合法性来源
四 意识形态的动员路径与表现形式
五 意识形态的消亡与批判的核心
第六章 吉登斯与马克思的跨时代“对话”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两者“对话”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启示
一 巩固“内容”研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二 拓展“形式”研究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
第二节 两者“对话”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启示
一 借助“社会关系”维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借助“知识”视角再建主导意识形态认同与人际信任
余论 “对话”之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马克思与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相关范畴及观点的比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意识形态批判:吉登斯与马克思的跨时代“对话”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傅艳蕾。
得书感谢您对《意识形态批判:吉登斯与马克思的跨时代“对话”》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