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批判:吉登斯与马克思的跨时代“对话”

意识形态批判:吉登斯与马克思的跨时代“对话”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以吉登斯与马克思的“对话”作为理论依据,最终落脚于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

内容简介

本书以“意识形态批判”为研究平台,开启了卡尔·马克思与安东尼·吉登斯两位跨时代人物的“对话”,旨在进一步确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和科学性,挖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理论生长点,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作者简介

作者傅艳蕾,女,1985年生,浙江绍兴人,201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浙江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6项,参编论著3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言

导论

一 建构吉登斯与马克思跨时代“对话”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 研究现状述评:以“结构化理论”为选材

三 本书基本概念界定

四 本书建构“对话”的基本思路

五 本书的特点与不足

第一章 吉登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批判:聚焦社会关系维度的直接“对话”

第一节 吉登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诠释

一 生产关系是意识形态纵向生成的根本来源

二“异化”催化了意识形态及其虚幻性的生成

三 意识形态依靠经济权力使阶级关系合法化

四 意识形态将随阶级斗争的消失而消亡

第二节 社会关系:吉登斯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维度

一 马克思存在将社会关系化约为生产关系的逻辑:“对话”的核心

二 所谓马克思化约逻辑的表现与理论缺陷

三 所谓马克思化约逻辑的现实困境

第三节 挖掘社会关系新媒介:吉登斯重构社会关系分析框架的着眼点

一 强化行动者的能动性在建构社会关系中作用

二 突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结构性特征

第四节 “形式”方面: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的可能超越空间

一 意识形态的媒介与载体

二 意识形态的控制领域与动员路径

三 意识形态的传播特征

第二章 吉登斯对社会关系分析框架的重构:“知识”假设的提出

第一节 吉登斯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结构化理论

一 结构化理论关于社会关系的若干范畴分析

二 结构化理论的逻辑

第二节 结构化理论关于社会关系的基本假设:“知识”的出场

一 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具备大量的知识

二 社会关系的稳定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

三 常识展现社会关系的恒定性、合法性与真实性特征

四 社会关系借助生活常规得到顺利再生产

第三章 基于“知识”媒介的社会关系:吉登斯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一节 “知识”媒介:吉登斯对现代社会关系的关注点

一 知识共享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全球化和脱域

二 知识不对称构成社会关系支配权力的重要来源

三 知识不确定与稳定性需求导致社会关系的二律背反

第二节 传统社会非物化意识形态的复苏:吉登斯的实证分析(一)

一 传统的社会关系及其合法性

二 宗教意识形态

三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第三节 现代社会物化意识形态的生成:吉登斯的实证分析(二)

一 脱域的社会关系及其合法性

二 作为意识形态的货币

三 作为意识形态的专家技术

第四节 吉登斯对意识形态“形式”方面的解蔽:以“知识”为视角

一 知识不对称构成意识形态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二 常识与稳定需求共同推进意识形态的生活化

三 现代知识对意识形态的巩固与消解作用同时并存

第四章 回到马克思:对吉登斯所做批判的批判

第一节 唯物史观视域下对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评析

一 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贡献

二 吉登斯社会关系维度的理论缺陷

三 吉登斯社会关系维度上的误判:为马克思辩护

第二节 生产关系: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维度的形成过程

一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社会关系的核心所指

二 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基本观点

三 马克思视域中意识形态的本体生成:“生产关系”的追溯

第三节 马克思基于“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

一 生产关系的第一决定性:意识形态没有独立历史

二 生产关系的前提性遮蔽: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 生产关系中的利益分化:意识形态普遍形式的来源

四 生产关系的实践变革:意识形态消亡的路径

第四节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解蔽:马克思的实证分析

一 “宗教”话语下的生产关系本质

二 “货币、资本、工资、利润”话语下的生产关系本质

三 “自由”与“公平”话语下的生产关系本质

第五章 马克思与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综合分析:立足社会关系维度的间接“对话”

第一节 社会关系:两者意识形态批判基本维度的“对话”与分析

一 两者社会关系核心范畴的比较

二 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与吉登斯的“知识”媒介关系

第二节 两者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对话”与分析

一 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领域

二 意识形态批判的媒介支撑

三 意识形态的建构主体与合法性来源

四 意识形态的动员路径与表现形式

五 意识形态的消亡与批判的核心

第六章 吉登斯与马克思的跨时代“对话”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两者“对话”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启示

一 巩固“内容”研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二 拓展“形式”研究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

第二节 两者“对话”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启示

一 借助“社会关系”维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借助“知识”视角再建主导意识形态认同与人际信任

余论 “对话”之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马克思与吉登斯意识形态批判相关范畴及观点的比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意识形态批判:吉登斯与马克思的跨时代“对话”是202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傅艳蕾。

得书感谢您对《意识形态批判:吉登斯与马克思的跨时代“对话”》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批判 电子书
本书共十二章,内容包括:卢卡奇存在论的早期定向与晚年转向、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定向及其存在论基础、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及其存在论视域、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马尔库塞通向“具体哲学”之路及其存在论视域批判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 电子书
本书为日本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论文。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潮流,研究作为整体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价值形式、国家衍生与批判理论:德国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研究 电子书
在当代思想史的地图上,多条线索都指向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联邦德国的一个理论运动,这就是由阿多诺的弟子巴克豪斯和莱希尔特等人开拓的“新马克思阅读”(DieNeueMarx-Lektüre)运动。新马克思阅读这一理论运动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孕育中破茧而出,其主要理论研究对象,就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特别是价值形式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对资产阶级国家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