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马克思早期思想文本研究的论著。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批判中的理论建构这一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典型特征,重点讨论了马克思在思想论战中建构新哲学世界观的标志性著述和论断。
本书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放在普鲁士19世纪40年代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语境中,探讨了马克思在思想论战中完成的从宗教批判到社会批判、从政治国家批判到市民社会批判、从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到唯物史观构建的思想转变历程,试图在唯物史观创立的本源过程中进一步澄清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特征。
作者简介
作者李彬彬,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联合培养哲学博士,慕尼黑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出版专著2部,德译汉和英译汉各1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现代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发表论文数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从宗教批判到社会批判
第一节 “犹太人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德国的焦点问题?
一 德国历史发展的“时序倒错”
二 1841年“内阁敕令”与“犹太人问题”大讨论
第二节 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及其宗教批判理论工作
一 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概念
二 鲍威尔的宗教批判及其主要结论
第三节 鲍威尔对“犹太人问题”的回答
一 “犹太人问题”是宗教问题
二 消灭宗教是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唯一出路
三 犹太人获得自由的能力比基督徒更小
第四节 马克思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思路
一 批判鲍威尔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方案
二 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
三 鲍威尔对马克思思路的影响
第五节 青年马克思与反犹主义的思想关系新探
一 学术史上争论的第一个焦点问题:马克思对犹太人的情感及其对解放犹太人的态度如何
二 学术史上争论的第二个焦点问题:马克思对“日常的犹太人”的批判是针对犹太人的,还是针对市民社会的?
三 《论犹太人问题》支持犹太人获得“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四 反犹主义起源于资本主义的自我仇恨,《论犹太人问题》是犹太人的“福音书”
第二章 从政治国家批判到市民社会批判
第一节 把问题从宗教纳入政治的“另一条轨道”
第二节 “犹太人问题”与马克思的现代政治批判
一 通过对政治解放的批判,把“犹太人问题”提升为“当代的普遍问题”
二 现代政治构成了普遍性的领域,但它只具有“普遍内容的假象”
三 现代政治无法克服人的分裂,“公人”和“私人”、“人格”和“个体”之间的分裂在现代政治中无法弥合
四 现代政治实质是“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是维护财产权的工具
第三节 《论犹太人问题》与市民社会批判的确立
一 以市民社会批判解决“犹太人问题”
二 只有消灭货币异化,把社会从私有财产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三 “批判市民社会”必须借助于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现代市民社会批判
第一节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对立结构下个体自由的实现路径
一 黑格尔“法哲学”的主题是自由的实现路径
二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思辨的国家哲学
三 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对立
四 个体自由只能在变革市民社会的前提下实现
第二节 货币异化:现代社会中人的双重异化
一 “货币异化”的发现和提出
二 “货币异化”的两个维度
三 “货币异化”的扬弃
第三节 社会平等及其实现的途径
一 蒲鲁东的《什么是所有权》及其对社会平等的思考
二 马克思对埃德加尔及其代表的思辨哲学的批判
三 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及其对社会平等实现路径的思考
第四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
第一节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线索
一 反思理性主义国家观: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开端
二 从政治国家到市民社会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定向
三 《德法年鉴》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公开决裂
四 “思辨结构的秘密”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清算
五 唯物史观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前提批判
第二节 完整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
一 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建构起唯物史观
二 澄清“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点明了意识形态的本质是利益和立场问题
三 从经济基础进入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拓展并深化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
四 “意识形态”三层含义之间的关系
五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意义
第三节 “以漫画形式再现出来的思辨”
一 鲍威尔哲学是“以漫画形式再现出来的思辨”
二 自我意识是同自然相分离的人的漫画
三 精神和群众的关系是黑格尔历史观的漫画式完成
四 鲍威尔把德国的思辨哲学变成毫无内容的漫画
第四节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哲学变革
一 “为思辨本身的活动”完善的新哲学
二 “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新唯物主义
三 借助于实践概念超越费尔巴哈的“现实人道主义”
第五章 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第一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 论证的语境
二 《巴黎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的七条论证
三 简短的结语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道路观的生成逻辑及实现路径
一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 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三 社会主义的历史目标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四 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
五 社会主义“共同胜利论”与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条件
第三节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话语分析
一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问题意识
二 共产主义是在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基础上的“人的复归”
三 共产主义是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四 共产主义是以人的自由解放为导向的“现实的运动”
第四节 《共产党宣言》与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一 《宣言》的“基本思想”并未过时
二 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
三 牢记初心和使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后记
马克思早期思想文本分析:批判中的理论建构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彬彬。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早期思想文本分析:批判中的理论建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