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原始手稿、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编辑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这一文本的产生背景、写作过程、版本源流进行了翔实的梳理和考证。

作者简介

作者聂锦芳,男,1966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文本学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新理解

误解之一:文本研究只是做版本考证而不研究思想

误解之二:文本研究只是复述原著的思想而没有理论建树

误解之三:文本研究有意回避现实问题因而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导论在文本学研究的视野内

一、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勾勒

二、文本解读中两种不同的探究路径

三、作为文本个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

第一章思想的传承、决裂和锻造

一、对一种流行的解释思路的质疑

二、融入青年黑格尔派

三、从发生歧见到进行反叛

四、十一部文本所昭示的思想进程

(一)“克罗茨纳赫笔记”:历史对于理解现实的意义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有制、阶级和国家法关系的探究

(三)《1843年通信》:“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四)《论犹太人问题》:单个问题(宗教)上的论战和厘清

(五)《〈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关系及其依靠力量

(六)“巴黎笔记”:把对“副本”的批判推进到对“原本”的批判

(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诠释现状的“异化劳动”视角

(八)《神圣家族》:对青年黑格尔派部分成员的思想清理

(九)《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对社会有机体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关系的甄别

(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和经济地位的实证考察

(十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费尔巴哈哲学实现彻底剥离

第二章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

一、《神圣家族》工作的继续与完成

二、解读《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三、剖析费尔巴哈与“制定新观点”

四、清算“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

第三章 思想的参与者——“赫斯问题”

一、赫斯是在什么意义上参与写作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与赫斯之间关系的流变

三、赫斯是如何与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

(一)在布鲁塞尔期间赫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

(二)写作关于贝克尔和库尔曼的评论

(三)联系《德意志意识形态》出版事宜

(四)批判卢格

(五)对恩格斯两幅画和马克思的字句的分析

四、“真正的社会主义”与赫斯的关系

第四章文本命运与版本源流

一、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的刊布情形

二、遗稿的保存、归档情况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遗稿及最初保存情况

(二)恩格斯的标注和归类

(三)伯恩施坦及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处理

(四)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的收藏

三、从零散刊布到全书出版

(一)梅林大致明了全书的总体结构,但由于轻视其思想的重要性而没有将其出版

(二)伯恩施坦由于不明白遗稿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不知道它们是哪一部书的组成部分,所以只是零散刊登了一些章节

(三)迈尔有意识地把马克思、恩格斯遗稿中不同地方、不同部分的内容按类、按逻辑、按篇目挑拣出来进行整合,并用俄文发表了关于施蒂纳和布鲁诺·鲍威尔部分

(四)梁赞诺夫首次完成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结构的“重建”,把不同地方的手稿组合起来了,但可惜的是,他也没有能够全文发表此书

(五)《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出版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佚失稿的发现并发表

四、《费尔巴哈》一章的不同版本

(一)梁赞诺夫版(Marx-Engels-Archiv,Bd.1.Zeitschrift des Marx-Engels-Instituts in Moskau, hrsg.von D.Rjazanov, Frankfurt/Moskau, 1926)

(二)阿多拉茨基版(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historisch-kritische Gesamtausgabe,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В.Адораского, Bd.5, 1932)

(三)巴加图利亚版(“Тезисы о Фейербахе” и “Немецкая идеология”. Научноинформацинный бюллетень Сектора произведений К.Маркса и Ф.Энгелъса, Москва, 1965)

(四)新德文版(Deutsche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 1966)

(五)MEGA2试编本(Marx-Engels Gesamtausgabe, Probeband, 1972)

(六)广松涉版(《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1974)

(七)英文版(Collected Works 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Volume 5, 1976)

五、MEGA2编排方案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庐山面目”

六、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阐释的关系

附录:《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情况一览表

第五章“离开思辨的基地来解决思辨的矛盾”

一、布鲁诺·鲍威尔的反批评依据的是什么材料

二、“莱比锡宗教会议”场景描绘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难题及布鲁诺·鲍威尔的“解决”

四、“征讨”费尔巴哈

五、面对感性时的尴尬和幻觉

六、在费尔巴哈和施蒂纳之间

七、费尔巴哈学派哲学前提再定性

八、人格化了的批判即作为主体的批判

九、批判的“液体”聚集态变成了“结晶”态

十、与“莫·赫斯”的诀别

十一、一段思想因缘的了断

第六章理解人生与历史的方式

一、人生以什么作为出发点

二、书写“人”的传记

三、精神追求史还是“思维的绝技”

四、“唯一者”体系与德国哲学的思考方式

(一)“唯一者”的家政与“近代人”的精神谱系

(二)施蒂纳的思想是典型的德国哲学历史观的思考方式

五、观念能否解释古代历史的演变

(一)古代人对“事物世界”的关系

(二)残缺的古代哲学史能否表征古代历史

(三)究竟该如何理解古代

第七章究竟该如何把握精神

一、近代是如何过渡而来的

二、精神的实质及其创造活动

三、精神的变形、流转形态

四、把握精神的规则

(一)把真实的历史看作只是思想的“异在”

(二)把认识的真理变为对真理的认识

(三)认为观念可以支配人的行为

五、“彻底或可靠的历史反思”

六、“die Hierarchie”问题

第八章 自由之境及观念嬗变:政治、社会与人道

一、在自己的虚构中“享乐”

二、政治自由主义

(一)施蒂纳认为,国家是基于“人性”而建立的共同体,它的存在既保障了“政治自由”的实现,又构成其进一步发展最明显的阻障,所以政治自由只是自由主义的初始阶段

(二)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主义”只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落后状态的德国思想家的“善良愿望”和“幻想”,国家基于现实利益关系而处于各不相同的状态,怎么能保证“政治自由”的实现?!

(三)秉持这样一种总的看法,马克思检视了施蒂纳在政治自由主义框架内的一系列观点,认为自由主义不能解释近代社会的基本状况

三、社会自由主义(共产主义)

(一)什么是“社会自由主义”?施蒂纳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叫作“社会自由主义”?

(二)马克思认为,施蒂纳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是通过“四个逻辑虚构”来实现的

(三)马克思还谈到施蒂纳对共产主义的“四个历史虚构”

(四)由上述前提中,马克思还概括出施蒂纳对共产主义的若干“洞察”并进行了批驳

四、人道自由主义

(一)人道自由主义何以是必要的?

(二)什么是人道自由主义意义上的“人”呢?

(三)人道自由主义也必须被超越

(四)马克思质疑施蒂纳上述推论的前提,认为“须要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透视自由

第九章从“人”到“我”思维路径批判

一、“唯一者”谱系及其逻辑

二、“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批判

(一)三种利己主义的转换

(二)利己主义转换的现实困难

(三)人的二重化问题

(四)探求自身=创造=反思=虚妄?

三、思维能否“建构”世界

(一)“开列清单”凸现“思维绝技”的特点@@@

(二)通过语言叙述完成对“世界”的“建构”

(三)借助观念转换实现对现存世界的“占有”

(四)思维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

(五)剪不断、理还乱的谜团

第十章“独自性”能否超越“自由”

一、由“自由”悖论引申出“独自性”问题

二、独自性与自由的差别

三、个案分析:“身为奴隶者”的自由和独自性

四、“独自性”的“假设”性质和“贫乏”问题

第十一章 权利、法律与犯罪:“属人”还是“为我”

一、自由主义视角下“人”与“我”的分野

二、内涵复杂的Recht的中译问题

三、权利的“神圣化”与“现实化”

(一)权利的主体归属

(二)现实中权利(法)的异己状态

(三)几种权利观的辨析

(四)权利产生的客观基础与历史条件

四、把法律看作是普遍意志,意味着什么

五、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

(一)“通常理解”的和“非通常理解”的犯罪

(二)犯罪无关乎抽象个体,而是现实关系的产物,具有历史发展的不同形式和特征

第十二章什么样的社会能使人的“个性”得以彰显

一、“通行本”目录和正文中遗失了哪些内容

(一)社会一词的自然意义

(二)作为“监狱”的社会

(三)作为家庭的社会

(四)作为国家的社会

二、“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症结何在

(一)地产的析分

(二)地役权的赎买

(三)大地产对小地产的吞并

(四)私有财产、国家与法的关系

(五)通常理解的和非通常理解的竞争

三、独特的超越方式和途径——“暴动”

(一)暴动意味着什么?

(二)暴动如何进行?

四、作为社会的超越形态的“联盟”

(一)从土地的再分配方式中看联盟的形成

(二)联盟中具体的活动单位——劳动组织内的分工现象

(三)货币的特性、货币危机的发生和货币功能的变迁

(四)作为“合法的财产的保证形式”的国家

(五)“反对联盟的暴动”

(六)将联盟中的现实存在及其关系“宗教化”和“哲学化”

第十三章“享乐”与现实生活

一、很多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生命”

二、“类”思维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无我”状况

三、回到“我的自我享乐”吧

四、从社会变迁看享乐生活和享乐观念的演进

五、两种思路之间是否存在互补、对接的可能性

第十四章唯物史观的阐释方式与论证逻辑

一、《序言》对观念论的嘲讽和质疑

二、怎样理解恩格斯对标题所做的修正

三、1842—1845年的思想图景及其实质

四、社会、历史的现实前提及运动

五、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和方法

第十五章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和现实归旨

一、人的现实处境及其“解放”的途径

二、感性世界·人·历史·自然:超越费尔巴哈式直观

三、“原初的历史关系”、因素和意识发展的阶段

四、分工的后果及其前景

五、异化的逻辑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六、“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及其后果

七、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唯心主义的超越

八、唯物主义怎样才能透视清楚唯心主义

(一)每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该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

(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往往具有普遍性形式

(三)把历史解释成思想和精神统治的过程的观念有三种方式

第十六章“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与环节

一、“世界历史”形成前后两个时代的巨大变迁

二、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和对立

三、城市中行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四、商人作为一个特殊阶层的出现及其影响

五、工场手工业的产生

六、人口跨国度的迁徙和“流浪时期”

七、“商业和工场手工业集中于一个国家的现象”

八、大工业的垄断与“世界历史”的形成

九、防止历史解释中的简单化、极端化

第十七章“现实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之辨

一、“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个人是怎样隶属于共同体的

三、共同体缘何会制约个人的个性和自由

四、个人自主活动对“生产-交往形式”的促进和改变

五、古代共同体→现代市民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变迁

(一)在古代世界向封建制度的过渡中,作为社会历史前提的“现实的个人”没有成为社会的主体,“战争”便成为不同共同体之间“一种通常的交往形式”

(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与个人劳动的对立使“现实的个人”丧失了一切现实的生活内容,成了抽象的个人

(三)在未来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为联合起来的个人所占有,个人的自主活动才同物质生活一致起来

六、个体与社会关系之思的深化、发展与当代意义

第十八章社会主义与“哲学论证”

一、诉诸“思维”和“情感”的“社会主义”

(一)“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形成及其实质

(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表现和派别

二、“人道主义”能否超越“社会主义”

(一)充满“最粗暴的关系”和“粗暴的对立”的共产主义

(二)尚未“把人类的特性完全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

(三)作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归结的人道主义

三、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建筑基石”

(一)消解生活与幸福之间的二重性

(二)第一块建筑基石:个体与总体关系的融通

(三)第二块建筑基石: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和谐

(四)第三块建筑基石:作为个体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史:理解与叙述

一、文本与思想的理解和叙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评论的是格律恩对圣西门《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中思想的理解和叙述

(二)接下来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的是格律恩对圣西门另一部重要著作《实业家的政治问答》的评论

(三)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的是格律恩对圣西门1825年出版的另一部作品《新基督教》的评论

二、是什么影响着思想家分析问题的深刻性

(一)改弦易辙未能保证格律恩分析的准确和到位

(二)对“人的本质”的一种“心理学上的解释”

(三)“数学的社会主义者”问题

(四)现代社会的“表现”和“基础”

(五)生产与消费复杂关系再辨正

三、“德国人”怎样撰写“法国”思想史

(一)写作思路:掠过古代历史而“只讲18世纪”

(二)洛克:特定时间段的思想记录与代表性观点的推断

(三)博胥埃和普芬多夫:如何使思想叙述得完整、准确和到位

(四)卢梭:哪些论述是其思想中“最重要的地方”

(五)杜尔哥:“符合于自己的时代”却不符合于格律恩的臆造

(六)孔多塞等:资产者是怎样“成为”共产主义者的

(七)摩莱里:几个核心观点的转译

(八)蒲鲁东:在被认可与被否定之间

(九)结论:一个“掩耳盗铃式的剽窃者”给予我们的启示

第二十章 超越现实的苦难需要“救世主”吗

一、同一个人物,两种极端的评论

二、“库尔曼式”的“启示”方式

三、“精神王国”的论证和展示

四、“潜入新世界的规则”

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与人类之“爱”

一、以“爱”来宣传的共产主义是一幅什么图景

二、“爱”能否成为一种“新宗教”

三、以“爱”来观照现实无法真正触及症结

四、在什么意义上必须拒斥人类之“爱”

(一)据此提出的社会拯救方案是“违背政治经济学的幼稚见解”

(二)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避免对共产主义运动可能造成的伤害必须拒斥人类之“爱”!

(三)我还想特别提醒学界思考一下:像《反克利盖的通告》这类文献我们究竟该如何概括和把握其思想

第二十二章面对现实,如何避免走向肤浅和天真

一、现实境况及其描述

二、现实变革的主体与方式

三、现实变革的前景和方向

四、德国现实探究中的“人学”转向

(一)自然科学

(二)政治经济学

(三)历史学

(四)谈谈哲学

五、“歌德现象”:德国国民性讨论

(一)对歌德三部杰作思想内容的理解

(二)“研究了社会材料”和“站在革命之上”的歌德

(三)歌德身上体现的是什么样的“人”的什么样的精神特质

综论“新哲学”的体系特征、思想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之辨

二、“新哲学”的对象、方法和特征

(一)对象:由“思辨形而上学”转向“现实的”“感性世界”

(二)方法:由“两极对立”转向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思考

(三)功能:由“解释世界”的哲学转向“改变世界”的哲学

三、在思想史进程与当代实践格局中

(一)“意识形态”内涵变迁

(二)“消灭哲学”含义辨正

(三)社会结构的整体把握

(四)资本批判与“共产主义”建构

参考文献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的版本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对象

三、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的文献

四、其他文献

后记

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聂锦芳。

得书感谢您对《在批判中建构“新哲学”框架(再读马克思:文本研究与哲学创新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黑格尔法哲学研究.黑格尔与马克思思想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篇共十四章,内容包括:黑格尔《法(权利)哲学》——对传统解读水平的反省、对新解读可能性的探索;黑格尔法哲学关于人的规定的双重路径;自然与契约的彼岸——黑格尔《抽象法》中的人格财产权;转让为什么是所有权的最终规定——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对占有和所有的区分;论不法对伦理的作用:主体与伦理实体的和解等。
哲学观研究 电子书
本书论述了哲学观与世界观、黑格尔的哲学观、马克思的哲学观、哲学观与现代哲学、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哲学观与哲学研究以及哲学观与哲学教育等七个问题,揭示了哲学的特殊的理论性质和独特的社会功能,展现了哲学发展的自我批判的活力和永不枯竭的理论空间。
科琴分析哲学思想研究.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 电子书
本书是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加文·科琴分析哲学思想的介绍。加文·科琴试图把英国分析哲学的传统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相结合,从分析主义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的实践思想、科学理论、革命策略以及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等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整体论的实践哲学思想,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论的基本特征,最终形成了一种极具英国特色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技术哲学思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6) 电子书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为中华日本哲学会的会刊。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7) 电子书
《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为中华日本哲学会的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