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根源颠覆150年来的明治维新史观,解开明治维新史的复杂谜团。
内容简介
幕末强藩追求的并不是武力倒幕,却是强化幕藩体制的“公论”。由此出发,明治维新渐次发展为对“王政复古”、中央集权制度的追求与探索,并最终导致了世袭身份制的解体。本书使用“解决课题和权力斗争的循环”这一连贯视角,叙述明治维新的变化过程。
本书是著名明治维新史研究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谷博的集大成之作。它从近世的历史背景谈起,结合国际环境、世界秩序,注重历史比较,呈现了从幕末到明治初年,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全面图景。作者反对明治维新史领域最常见的人物或单一对象研究,即关于“特定的某人或某个藩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故事,强调幕末日本各方力量(幕府、朝廷、公家、强藩等)不同政治见解的碰撞及权力博弈的过程,颠覆固有的历史结论,为读者呈现全新的明治维新叙事。
作者简介
作者三谷博,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东京大学文学博士。专业是19世纪日本、东亚史。
已出版著作有《明治维新与民族主义》(山川出版社,获三得利学艺赏)、《思考明治维新》(有志社、岩波书店)、《爱国·革命·民主》(筑摩书房)、《写给成年人的近现代史》(共同编著,东京大学出版会)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关于书中书名、人名表述问题
序言
中文版序言
序章 明治维新的前提
一 全球化的第一波
二 第二波
三 第三、第四波
四 十九世纪中叶的交通革命与太平洋世界
第一章 近世东亚的世界秩序
一 东亚的世界秩序构图
二 近世日本的世界秩序构图
第二章 近世日本的双头
一 大名的“国家”
二 中心一:“公仪”
三 中心二:“禁里”
第三章 近世的日本社会
一 “地下”的社会
二 身份的动态
三 由“地下”向“国民”转变
四 知识网络的形成
第四章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国际环境与对外论的积累
一 东亚国际环境的变化
二 选择锁国政策
三 知识界的世界认识
第五章 幕末:对外政策的转变
一 鸦片战争与维持锁国的摸索
二 公仪的政策转变
三 国内的抵抗与外交
第六章 幕末:政治秩序的崩溃
一 对外部压力的技术性对应与政治体制崩坏应力的积蓄(1853—1858)
二 安政五年政变
三 到底为何种悲剧?
第七章 幕末:公议·尊皇攘夷·强兵运动
一 公武和解的尝试、幕府的强兵改革与大大名的公议运动的交错
二 尊攘运动对政局的决定性影响
第八章 幕末:重建秩序的摸索
一 “名贤侯”汇集京都与“政体一新”
二 “公武合体”体制与外部势力
三 围绕“合体”“公议”的攻防战
四 “合体”与“公议”的较量(一)
五 “合体”与“公议”的较量(二)
六 对长州藩的最终处分方案与萨摩、长州的接近
第九章 维新:走向“王政”“公议”政体(一)
一 长州战争
二 德川庆喜继位与丧失向公议政体转变的良机
三 最后的将军的外交与政体一新
四 公议派四侯与将军庆喜
第十章 维新:走向“王政”“公议”政体(二)
一 萨摩与土佐的政策转变
二 返还政权运动与举兵的促进与展开
第十一章 维新:走向“王政”“公议”政体(三)
一 德川庆喜返还政权
二 萨摩与岩仓具视
三 王政复古政变之路
四 由政变转向内战
第十二章 明治:政体变革的三年半
一 “一新”的制度
二 戊辰内乱
三 地域间的竞争与“公议”“集权”“去身份”
第十三章 明治:急进改革与武力叛乱
一 去身份化
二 培育“国民”的措施
三 地域间统合政策
四 财政统合与家禄处分
五 留守政府的宫廷政变与征韩论政变
六 西南内乱
终章 明治维新与人类的“近代”
一 被纳入全球化的交通与通讯网络
二 “东亚”的诞生
三 人类的“近代”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史主要事项年表
事项索引
人名索引
后记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明治维新史再考:由公议、王政走向集权、去身份化是202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日] 三谷博。
得书感谢您对《明治维新史再考:由公议、王政走向集权、去身份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