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1世纪跨界融合: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探讨,中西文化整合与学科边界拓展。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即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电影;就21世纪以来各个学科出现的交叉融合现象讨论。学者们在比较文学的学科视域下,致力于实现中西文化的跨越与整合,同时拓展学科边界,打破学科壁垒,围绕着文学与艺术各门类的跨界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研究面向涉及文学、哲学、书法、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等多重维度。这也是国内学界第一次举办文学艺术跨界工作坊。本书的论题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 跨界对话中的书法文化与诗学理论2. 文学与戏剧的交集关系3. 语言与哲学维度下的音乐文化思考4. 从古典到当代: 视觉艺术及其文化的社会性5. 从文学到电影: 中国电影的历史与文化批评。
作者简介
作者杨乃乔,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所、199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取得多个学位。编译《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后殖民批评》等多部著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文学艺术的跨界对话与审美体验的多元碰撞
文学
导言 真正的思考是以在精神上背井离乡作为前提的
语图互仿的顺势和逆势
一、拉奥孔之“痛”
二、顺势而为
三、逆势而上
话语现象与文艺美学
一、问题与话题
二、问题的展开
三、问题的症结
文学与思想:以海德格尔为中心的一个纵深考察
一、文学与思想之关系的历史审视
二、“诗”“思”合一:以海德格尔为例
三、“有文学的思想”和“有思想的文学”:呼唤“诗”“思”兼备的比较文学研究者
川端康成的文学与中国宋元美术
一、审美寄情的功能
二、美术与文学的交汇
三、丰厚的人文内涵
四、美术与宗教的融通
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家形象构建的三个问题
一、文学呈现国家形象的特殊性
二、国家形象构建的主体性
三、国家形象构建的主体间性
美术
导言 专业细分的死胡同与难得的跨学科对话
“开物成务”:《周易》的设计思想初探
一
二
三
四
五
国学深度决定书法高度
一、书法“十方”的重要文化传承价值
二、书法与文化与人的本体关系
三、书法原创性与中国文化形象
四、正大气象书风与丑怪书法的美学分野
五、大学书法教育传承经典的意义
六、知行合一,在海外传播中国书法文化
七、书法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民间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美学价值重建
一、略述中国民间剪纸的源起及文化基因
二、王桂英:艺术即生活
三、王桂英剪纸的艺术风格
临济宗与“无声诗”:博物学视域下的《观音·猿·鹤图》寻义
一、猿与唐宋文人及寺僧的文化互动
二、佛经中猿猴的本土转变
三、猿鹤、琴僧与乐舞
四、牧溪之画与临济宗的“无声诗”
五、禅宗语境中的“自在观音”
六、结语
当代艺术的三个危机
一、艺术“公用地”的危机
二、职业“饥饿艺术家”的表演脚本
三、发明“艺术意义”的当代艺术批评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6年卷导论
附录
“坏”画·坏画·坏画主义
一、作为个案的“坏”画
二、“坏”画主义
艺术批评的“锚地”和“发明意义”的修辞学批评困境
一、“雅歌号”行程的“在途中”而成为“悬空中”
二、图灵测试:关于“钵中之脑”的破除和重新堕入
三、发明意义的“词语买卖”的语义修辞学
四、艺术批评必须回归“锚地”
历史的设问:谁是卑鄙者,谁是高尚者?
音乐
导言 跨界的理由与禁忌:寻求不对称的动态平衡
作为意向存在的音响经验实事
叙事与阐释的历史,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
一、释题与写作缘由
二、音乐及其历史的认识论
三、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与历史音乐民族志方法的思考
结语
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解读:方法论范式再议
一、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分析与反思
二、方法论范式之一:音乐在文化中
三、方法论范式之二:音乐作为文化
四、方法论范式之三:音乐即是文化
言说音乐的三种术语及隐喻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音乐与迷幻
一、问题的提出
二、音乐的效用
三、仪式中的迷幻类型与音乐
四、再论“陌生的机制”
从现代音乐拓向哲学的思考
一、概念的系谱诠释:现代音乐、新音乐与当代音乐
二、当代艺术与当代音乐对学院体制的差异性态度
三、音乐的本质主义立场与对绘画本质的颠覆
四、孤岛和大众:当代音乐的高贵与通俗音乐的媚俗
五、阿多诺的新音乐哲学家身份与中国当代音乐评论的贫困
音乐的耳朵与超生物性感官
戏剧
导言 追问这个时代戏剧创作与戏剧批评的纯粹性
为朱光女士一辩
重提《蒋公的面子》
一
二
三
戏剧应如何表现特殊历史时期
一、貌似沉重的“消费”
二、悲剧变成了笑料
三、值得深思的问题
英雄与超人,以崇高的名义
一
二
三
四
五
正义与义在《赵氏孤儿》中的隐性冲突
“剧场”不可取代“戏剧”刍议
一、“剧场艺术”概念造成的混乱
二、“剧场艺术”崛起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三、drama、theatre与“戏剧”
四、“空间”为戏剧的固有元素,并不足以支撑起“剧场艺术”
五、结语
对drama的再认识
一、drama与theatre
二、drama的陨落
三、从“体系范畴”到“历史范畴”
四、情节整一性
五、叙述的与行动的
六、集体信仰和个人主义
七、悲剧与喜剧、票房、平等交流
《清风亭》中雷殛之文化阐释
一、遭雷殛之人何以双膝跪地
二、遭雷殛之人所犯何罪
三、雷殛前张继保养父母何以自尽
四、忤逆然不犯命案何以也遭雷殛
五、张继保若不遭雷殛按律该当何罪
六、艺术家为何要编造雷殛这一情节
七、雷殛与忤逆的关系是偶然的吗
八、雷殛有着怎样的宗教背景
九、雷殛是何种等级的刑罚
电影
导言 基于跨界的思考与电影研究的几种路径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主体性、整体观与具体化
一、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主体性
二、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整体观
三、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具体化
中国史诗类型电影创作现状批评
一、产业化驱动下的史诗类型叙事
二、游离于商业类型化的史诗叙事
三、达向史诗类型叙事的理想之境
从经验到象征
一、电影《人生》与感性的经验书写
二、影片《老井》中的象征
三、结语:象征及其后果
论中国电影与通俗文化传统
一、眩晕在“通俗”的魔力里
二、结构、位置与中国电影的多元化进程
三、重新思考:通俗文化传统、电影观念与民族电影的现代化创建
“有害”甚或“有罪”:1920年前后清华学校的“电影问题”
一
二
三
四
后记
中西文学艺术思潮及跨界思考:文学与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的对话是2020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乃乔。
得书感谢您对《中西文学艺术思潮及跨界思考:文学与美术、音乐、戏剧、电影的对话》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