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试图以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对于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转型直至成为领土国家(即单一制国家)的过程加以考察,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先秦时期发展的轨迹。
内容简介
全书共五章,至第四章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论述了中国古代王权与国家的起源、夏商西周时期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春秋时期由早期国家向领土国家的转型、战国时期以官僚制度为特征的分国领土国家的建立。研究先秦,不能抛开《周礼》,本书的第五章就是介绍“《周礼》一书所蕴含的先秦官制及其对后世设置的影响”。
作者简介
作者俞鹿年,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中国职官制度史,从事中国法制史研究。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2年10月至1972年7月在哈尔滨铁路中学任教,1972年8月至1981年1月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任编辑,1981年12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法制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法律史论丛》编委,东方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官制大辞典》;主要代表论文有《中国职官的起源与国家的形成》《唐代的吏胥制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王权与国家的起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与当代学者对国家起源研究的贡献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经典理论
二 当代学者对国家起源研究的贡献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发展特点
一 关于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的关系
二 从考古学文化看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三 文明发展中心区域的形成与一些区域文明发展的衰变
第三节 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与部落社会
一 农耕聚落的出现与扩展
二 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的发展时期与部落社会
第四节 中心聚落时期的酋邦社会与初期的部族联盟
一 中心聚落时期的年代划分与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
二 中心聚落的权力结构与权力来源
三 中心聚落时期中原、东夷与江汉平原诸部族所形成的酋邦
四 初期的部族联盟
第五节 都邑聚多级聚落时期的酋邦形态与部族联盟向早期国家的过渡
一 都邑聚多级聚落时期的存在年代与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
二 都邑聚多级聚落时期的酋邦形态
三 都邑聚多级聚落时期的部族联盟
四 颛顼时期对于部族联盟组织的改革
五 帝喾时期中原部族联盟相对稳定
六 尧舜时期的部族联盟组织机构已蜕变为政权组织的雏形
七 尧舜禹对三苗的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民族基础
八 大禹治水对于国家形成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
第一节 夏商西周三代生产力水平对于国家形态发展的制约
一 早期国家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血缘组织的普遍存在
二 从家族奴隶制到宗族奴隶制——中国早期国家的奴隶制形态
三 氏族机构发展为国家机关——宗统与君统合一
四 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分封制,权力的结构是复合制
五 与分封制相关联的还有畿服制度
六 贵族专制政体中原始民主的遗存
第二节 中国早期国家的初期——夏代的国家机关
一 当代学者对于中国奴隶社会起始时间的认定
二 夏王朝的建立及夏初王权与氏族传统势力的斗争
三 夏王朝的政权组织形式与政治疆域
四 夏代的国家机关
五 夏代方国政权机构
六 夏代的军事组织与监狱
第三节 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商代的国家机关
一 商代国家机关组织形态的发展
二 商代的内服官
三 商王朝对居民的地域管辖与族组织是商王朝施政的基本单位
四 商代的外服官
五 商代的军事组织与监狱
第四节 中国早期国家的典型时期——西周的国家机关
一 西周分封制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政治疆域
二 西周的内服官
三 西周王畿内居民的地域管辖——区分国野
四 西周的土地管辖、经营方式与税收
五 西周王畿内的采邑分布与贵族的家族组织
六 西周的外服官
七 西周的军事组织与监狱
第三章 春秋时期由早期国家向领土国家的转型
第一节 春秋时期政治形势的发展
一 周室东迁与大国争霸局面的形成
二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及其存灭
三 分封制的演变
四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政治上的聚变现象,为战国时期领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地域基础
第二节 春秋时期周王室与列国朝廷之设官
一 周王室与列国设官的总体观察
二 周王室与列国各自朝廷之设官
三 春秋时期各国新爵制
第三节 春秋时期国野体系的沿存与泯灭
一 国野体系的沿存
二 国野体系的泯灭
三 春秋时期乡、里组织与户籍制度的变化
第四节 春秋时期采邑主家的组织已成为列国的一级政权组织
一 周王室与列国采邑的分布
二 采邑主家臣设置的总体观察
三 列国采邑主家臣的设置
第五节 春秋时期新的行政单位——县、郡的出现
一 县的设置及其性质
二 郡的由来及其性质
第六节 春秋时期列国的军事组织与监狱
一 春秋时期的军事组织
二 春秋时期的监狱
第四章 战国时期以官僚制度为特征的分国领土国家的建立
第一节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形成
一 春秋后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变
二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形成
三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对统一封建国家产生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官僚制度的建立
一 官僚制度的由来与封建职官体系的构建
二 官僚制度下政权建设的要点
三 官僚体制下入仕途径和职官管理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战国时期中央国家机关的职官设置
一 战国时期中央官制的总体观察
二 战国时期分国中央职官的设置
第四节 战国时期县制的完备是领土国家形成的标志
一 县的设置
二 战国时期县的特点与职能
三 战国时期什伍户籍制度的确立与乡里发展为县以下的基层组织
四 列国县的职官设置
五 地方其他职官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郡
一 文献所见战国时期的郡
二 郡由军区逐渐向政区发展
三 战国时期郡的设官
第六节 战国时期的军队组织与监狱
一 战国时期的军队组织
二 战国时期的监狱
第五章 《周礼》所蕴含的先秦官制及其对后世国家机关设置的影响
第一节 《周礼》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六官制度的由来
一 《周礼》成书的时代背景
二 《周礼》六官制度的由来
第二节 《周礼》构拟的六官制度
一 天官冢宰
二 地官司徒
三 春官宗伯
四 夏官司马
五 秋官司寇
六 冬官司空
第三节 《周礼》中的治国措施
一 属于太宰之职者
二 属于小宰之职者
三 属于大司徒之职者
四 属于小司徒之职者
五 属于大宗伯之职者
六 属于大司马之职者
七 属于大司寇之职者
八 属于小司寇之职者
第四节 《周礼》中蕴含的先秦官制
一 《周礼》中蕴含的西周官制
二 《周礼》中蕴含的春秋官制
三 《周礼》一书对战国官制的若干反映
四 《周礼》构拟的国家蓝图为什么未能在大一统以后实行?
第五节 《周礼》对后世国家机关设置的影响
一 《周礼》对新莽官制的影响
二 《周礼》对北魏官制的若干影响
三 西魏北周中央政府的六官制度基本上仿照《周礼》设置
四 《周礼》六官与隋唐以后的六部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五 太平天国官制对《周礼》官制的若干汲取
主要参考文献
先秦时期国家机关的演进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俞鹿年。
得书感谢您对《先秦时期国家机关的演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