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性论

中国佛性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佛教思想核心之一的佛性论的系统阐述,对中国佛教佛性思想的起源、演变和中国化进行了深入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佛教思想核心之一的佛性论为主题,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全局着眼,将佛性论置于广阔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佛性思想流传、发展的全貌。

全书对中国佛教之佛性的起源、演变和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了中国的佛性思想与印度的佛性学说的差别,并借以探讨佛教中国化的成因和表现。

本书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地研究中国佛性的专著,在中国佛教史的范围内作了第一步有意义的探索,具有开拓价值与首创功绩。

作者简介

作者赖永海,1949年生于福建漳州,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理事长,鉴真图书馆馆长。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9年被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聘为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组成员,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十大中华文化人物,2015年被评为南京十大文化名人。

近十几年来,相继出版了《中国佛性论》《中国佛教文化论》《宗教学概论》等18部著作,主编了世界首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15卷,总700万字)、国内第一部《中国佛教百科全书》(11卷,近300万字)、中华书局版《佛教十三经》等。其中《中国佛性论》于2013年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列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佛教通史》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三届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出版说明

1988年版序

作者的话

绪论

第一章 印度佛性义略览与中土佛性论概观

一 佛性探源与经论略览

二 佛性诸义与随机摄化

三 中国佛学发展大势与中土佛性思想概观

第二章 法性与真神

第一节 法性论与本无说

第二节 真神论与灵魂说

第三节 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

第三章 众生有性与一分无性

第一节 阐提成佛说与中土涅槃圣

一 《涅槃》诸译与阐提诸义

二 众生有性说与中土涅槃圣

三 般若实相义与涅槃佛性我

第二节 一分无性说与法相唯识宗

一 阐提无性说与法相唯识宗

二 五种性说与唯识诸经论

三 染净所依与阿赖耶识

第三节 理性平等与行性差别

一 真如理性与无漏种子

二 理佛性与行佛性

三 众生有性说与一分无性说

第四章 本有与始有

第一节 本有说与始有说

一 本有说与悉有性

二 始有说与当果义

三 佛性与性佛

第二节 有因必得果与因不即是果

一 有性终作佛与有因必得果

二 佛性非性佛与因不即是果

三 有因必得果与因不即是果

第三节 亦本亦始与非本非始

一 本有于当与亦本亦始

二 中道佛性与非本非始

三 因果圆融与即本即始

第五章 性具与性起

第一节 性具说与天台宗

一 性具善恶与一念三千

二 贪欲即道与三谛圆融

三 转迷开悟与定慧双修

第二节 性起说与华严宗

一 如来性起与法界缘起

二 本来是佛与无尽缘起

三 方便五性与华严五教

第三节 中道佛性与华严境界

一 生佛互具与生佛相即

二 修善开悟与离妄还源

三 中道佛性与华严境界

第六章 即心即佛与无情有性

第一节 即心即佛与禅宗六祖

一 佛性平等与心性本净

二 明心见性与离相无念

三 禅非坐卧与道由心悟

第二节 无情有性与后期禅宗

一 无情有性与荆溪尊者

二 木石有性与真如遍在

三 性自天然与呵佛骂祖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无情有性

一 木石无性与无情有性

二 本觉真心与真如佛性

三 六祖“革命”与心的宗教

第七章 顿悟与渐修

第一节 顿悟见性与理不可分

一 小顿悟与大顿悟

二 顿悟见性与祖师禅法

三 直下顿了与理不可分

第二节 拂尘看净与因缘见性

一 次第修行与三乘佛教

二 闻教信修与因缘见性

三 拂尘看净与借教悟宗

第三节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

一 渐以成顿与顿不废渐

二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

三 教无顿渐与人有利钝

第八章 自力与他力

第一节 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

一 西方净土与自性弥陀

二 极乐世界与兜率净土

三 理即佛与究竟即佛

第二节 自性自度与慈悲普救

一 自度与佛度

二 解脱不离世间与三品九级往生

三 修禅与念佛

第三节 难行道与易行道

一 自力有限与佛力无边

二 三学难修与佛号易念

三 净土法门与末法时代

第九章 中土佛性与汉唐社会

第一节 佛性学说的繁荣与汉唐社会的苦难

第二节 中土佛性论的特点与宗教学说的现实品格

第三节 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与儒释道三教归一

主要参考文献

一、古典文献

二、现代文献

1988年上海版后记

中国佛性论是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赖永海。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佛性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儒卫礼贤易论举要 电子书
卫礼贤的易学思想既是对《易经》精神的引申,也是对以歌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也融入近代西方,尤其是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他用从无意识、显意识到精神(灵魂)的体悟过程,来解读《易经》神奇指引,揭去了自古以来蒙在《易经》之上神秘的面纱,使得以艰深著称的东方经典首度走进西方大众的心灵,也使得《易经》呈现出与本土不同的风貌。
汉代至北宋《论语》学史考论 电子书
《论语》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和古代社会的生活教科书,《论语》学是经学的重要分支。从西汉至北宋,《论语》学的发展经历了汉学、玄儒交融、宋学等不同的阶段,具有与学术史、思想史主潮相应的典型特征。本书重点对西汉至北宋的《论语》学进行了研究,通过考论各个历史时段《论语》的主要注家及其注本,指出从西汉到北宋的《论语》学,经历了从汉学到玄学再到理学的传承与新变,其积极成果是经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学术遗产。
公共行政伦理学论纲 电子书
本书首先撷取功利主义、康德主义及儒家美德伦理,提炼其伦理价值与公共行政的契合性,分别作为行政伦理之利益论、义务论和德性论基础,并整合其为公共政策所依凭之“综合伦理”。接着以中西官僚制为典型的公共组织类型,探讨其在结构、文化和价值方面对行政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行政人在其组织伦理困局中的可能出路。最后深入论证行政人的角色和责任,深度挖掘其责任之源,竭力凸显行政人之公民角色定位、民主型人格及道德成熟之本
价值论研究(2018年·第1期) 电子书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的会刊,该期为创刊号。
价值论研究(2018年·第2期) 电子书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的会刊,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价值论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