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的教学评价与评分系统

设计有效的教学评价与评分系统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指评价和评分的核心。

内容简介

形成性评价是为了学习的评价,而不是对学习的评价。马扎诺教授在本书展现了卓越的学术深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形成性评价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阅读本书,你将收获:反馈、评价和评分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三种不同类型的评价方式,澄清对形成性评价的误解;掌握基于形成性标准的课堂评价策略,时刻跟踪学生的进步。

作者简介

作者罗伯特·J.马扎诺,博士,美国教育界专家,马扎诺研究中心创始人之一,其研究成果在业界备受关注。马扎诺博士接触教育领域已有49年之久。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如何使用本书

第1章 研究与理论

反馈

评价

关于评价的研究

形成性评价

学习进阶和明确的目标

评价并不精确

评分

常模参照评分

班级排名法

曲线评分法

自我参照评分

基于标准的评分

将研究转化为课堂实践

第2章 形成性评价剖析

课堂评价的类型

介入性评价

非介入性评价

学生自主评价

课堂评价的使用方式

形成性分数和总结性分数

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反馈

改变行为的重要性

小结

第3章 基于标准的评分

百分制

一种精确的基于量规的方法

确定更简单和更复杂的内容

设计量表

用学生友好型语言编写量表

使用量表对评价进行评分

使用已有评价

使用已有考试

使用已有量规

使用已有学习进阶

小结

第4章 设计评价

介入性评价中的选择题

多项单选题

匹配题

两项单选题

判断正误题

多选题

填空题

介入性评价中的简答题

结合选择题和简答题

介入性评价中的论述题

介入性评价中的口头回答

正式口头报告

探查性讨论

介入性评价中的演示

非介入性评价

学生自主评价

小结

第5章 跟踪学生的进步

方法1:在评分期结束时给出总结性分数

保存记录

方法1的优点和缺点

方法2:逐步积累一个总结性分数

保存记录

方法2的优点和缺点

方法3:全班作为一个整体进步

保存记录

方法3的优点和缺点

方法4:全年持续改进

保存记录

方法4的优点和缺点

当前状态和知识增长

技术的作用

小结

第6章 评分和成绩报告

总评成绩

掇合法(conjunctive approach)

转换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百分制法

改变学校和学区的成绩报告单

标准参照法

基于标准的方法

小结

结语

附录A 练习答案

附录B 什么是效应值

设计有效的教学评价与评分系统是2024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中青文出版,作者[美] 罗伯特·J.马扎诺。

得书感谢您对《设计有效的教学评价与评分系统》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电子书
紧密结合的数学教学改革实际需要与走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关内容的学习实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第一、二章系统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掌握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明确其目的和意义。2.通过第三至六章对数学教学中最基本常见的数学概念、命题、例习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与实践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讨观摩,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与方法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掌握数
汽车静态感知质量设计与评价 电子书
国内汽车感知质量领域首部本著作,集聚汽车感知质量领域一线数十位专家的智慧和心血。
信息物理系统(CPS)测试与评价技术 电子书
《信息物理系统(CPS)测试与评价技术》以信息物理系统(CPS)的可靠性测试与评价为主线,在论述了CPS的概念内涵及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给出了CPS可靠性测试与评价的技术框架,然后从CPS的硬件可靠性、软件可靠性、网络连通可靠性、网络性能可靠性、信息安全、弹性、脆性以及运行质量与运行风险等多个角度论述了CPS可靠性测试与评价方法。《信息物理系统(CPS)测试与评价技术》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北京航空航
有效执行——基于系统论的全员参与的方法 电子书
由项阳著的《有效执行(基于系统论的全员参与的方法)》围绕全员参与、G-PDCA方法、执行力X矩阵、系统论,向读者介绍了执行力金字塔。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提高企业执行力的方法,帮助企业实现有效执行。本书可供企业管理人员、高校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
翻译教学中的汉译英笔译能力测试分项评分量表研究 电子书
本书旨在开发翻译教学环境下汉译英笔译能力测试评分量表。本书首先通过系统工程中的解释结构模型法建立汉译英笔译能力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为新量表的开发构建理论框架;其次,基于所建立的汉译英笔译能力模型,开发相关测试分项评分量表;最后利用系统工程中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并检验新量表中各分项的权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