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说的文学史

叙说的文学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文学史写作的虚构性对正确认识文学史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叙述学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讨论文学史的性质、结构、叙事特点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地说,这部著作将分为七章:第一章梳理并讨论已有的学术成果(如艾略特、韦勒克等人的文学史观,以及西方对文学史写作的讨论);第二章将讨论文学史的虚构问题及其表现形式;第三章讨论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及其伦理关系;第四章讨论文学史中的“秩序”问题;第五章讨论文学史的表现叙述问题;第六章讨论文学史的三重世界及其叙事模式。另外,最后一章是结论,作者将在这一章中归纳总结论述的主要观点、方法等。

作者简介

作者乔国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西方众说纷纭的文学史

第一节 20世纪50-60年代

第二节 20世纪70-80年代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四节 韦勒克的文学史观

第二章 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和伦理

第一节 叙述的复杂性与述体的多重性

第二节 文学史叙事的多重时空

第三节 文学史叙事的述体时空伦理

第三章 “秩序”的叙事新解

第一节 “秩序”的歧异

第二节 时空形态及其寓意

第三节 连接的叙事意义

第四节 嵌入与省略的叙事意义

第四章 文学史的表现叙述

第一节 历史表现叙述的“一元论”

第二节 文学史表现叙述的“多元化”

第三节 文学史表现叙述的本质

第四节 文学史表现叙述的独特属性

第五章 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

第一节 文学史的写作及问题

第二节 文学史与叙事

第三节 文学史写作的虚构性

第六章 论文学史的三重世界及叙述

第一节 文学史与“可能世界”理论

第二节 文学史的虚构世界

第三节 文学史的真实世界

第四节 文学史的交叉世界

第七章 文学史的叙事性

第一节 文学史中的叙事主题

第二节 文学史叙事的话语时间

第三节 文学史叙事的“故事话语”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叙说的文学史是201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乔国强。

得书感谢您对《叙说的文学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 电子书
本书以著名作家和作品为纲介绍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分为五个编章,包括:第一个十年文学(1917-1927),第二个十年文学(1927-1937),第三个十年文学(1937-1949),工农兵文学和新启蒙文学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明教程 电子书
本系列教材针对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而编写,具有以下三项鲜明特色:1.全面覆盖本科阶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具整体性。2.参编院校和作者众多。本系列中每个选题都由主编邀请十所左右院校的教师参编,而且不同选题邀请的作者和院校尽量不会重合,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丛书参编作者和院校覆盖面,对教材的后期使用和推广非常有利。根据前期与主编联络情况,每册书的年使用量在3500—5000册之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下册) 电子书
本书共14章,第一章概述,打破了以往完全按政治运动进行介绍的狭窄框架,以对人性的探索为纲,颇为全面而又简明扼要地勾勒了整个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流变,尤其结合社会尤其是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而又深入的阐析。后面13章一共介绍了13位经典作家及其重要作品,有为人熟知的茹科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也有曾为文学史提到但不详尽的丘特切夫、
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第3版) 电子书
本书对1949年到2000年间的中国文学体制、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及重要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丛刊新著国语文学史 电子书
本书分七编三十三章,前两编《通论》《本论》和第七编《结论》主要是从总论的角度展开,《通论》从文学本体论出发,对文学的定义、起源、用途以及文学史的目的等进行了叙述;《本论》对国语文学的范围,国语文学与专制政体、科举制度、古代文明、文法等的关系,国语文学的分类、史料、分期等问题做出了论述;《结论》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整体总结评价,从“体裁”“美质”及缺陷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对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展望。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