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孔颖达一句“礼是郑学”,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学研究;郑玄之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汉唐经学又受到他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将为您揭晓。

内容简介

“礼是郑学”之说来自《礼记正义》孔颖达疏,而作者以此作为理解经典、分析经说的基本方法,重新梳理了汉唐经学诠释的发展脉络,提出汉唐经学传统是以如何理解郑玄为主轴构建而成的。本书以晓畅的语言带领读者走入古代经学家们的思维世界,回溯了从郑玄之学创立,到唐代《五经正义》的编订为止,近五百年间经学的发展历程。书中围绕郑玄学说以及后来学者对于郑玄的质疑、批评、调整和曲释、回归等等,从经说本身的内容发掘其中的演变关系与学术特色,提出了许多令读者耳目一新的论断。

作者简介

作者华喆,1981年生,北京人。复旦大学哲学学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三礼学、经学史等方向的研究,在《中国史研究》《文史》《文献》《中国哲学史》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古典与文明”丛书 总序

绪论

第一节 源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书章节安排

第一章 郑玄礼学解析——以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写本郑玄《论语注》为中心

第一节 从《论语》郑注看郑玄礼学体系

一、《论语》郑注尊用《周礼》

二、《论语》郑注参用《礼记》

三、《论语》郑注与《仪礼》“人偶”之说

第二节 君视疾时东首于南牖、北墉下辨

一、“南牖”“北墉”之异说

二、包氏“南牖下”经说的理由

三、郑玄“北墉下”经说的成因

第三节 《论语》郑注的真相: 郑玄在汉晋《论语》诠释史中的意义

第二章 郑玄与他的师友

第一节 据《周官》以明周礼:“五祀”郑、马异义辨析

一、关于马、郑关系旧说的检讨

二、马融以“五祀”为五官之神

三、郑玄以《周礼》分割“五祀”“七祀”

第二节 重理论而轻现实:郑玄与卢植、蔡邕之比较

一、卢植的《礼记解诂》与郑注异同

二、蔡邕《月令章句》与郑注异同

第三节 两汉春秋学“西狩获麟” 之异解:郑玄经学的纯理论倾向

一、“西狩获麟”的经学意义

二、汉代春秋学对“西狩获麟”的改造

三、郑玄的回应与汉代春秋学的终结

第三章 魏晋学者中的反郑玄倾向

第一节 汉末曹魏学者对于郑玄经注的质疑

第二节 王肃对郑玄礼学体系的调整:有关“郑王之争”的再认识

一、王肃的学术渊源

二、王肃对郑玄经注的吸收与调整

三、景初改制与郑王之争的展开

第三节 两晋礼议与经典臆解

一、杜预:“心丧”新解与丧制改造

二、高崧、江彪:有丧冠、嫁子议

三、贺妻于氏:养子非“为人后”议

第四章 皇侃、孔颖达对郑玄体系的不同诠释

第一节 南北朝义疏学简述

一、注、疏形式的演变

二、义疏的学术特色:科段说

三、义疏学的分立与融合:南北学问题

第二节 《礼记子本疏义》残卷简介

一、《礼记子本疏义》残卷的基本情况

二、《礼记子本疏义》残卷的流传

三、《礼记子本疏义》的题跋

第三节 孔颖达《礼记正义》取舍皇侃《子本疏义》研究

一、孔疏不取皇疏科段编次之例

二、孔疏直接删改皇疏

三、“时乖郑义”:试析孔疏与皇疏之异趣

终章 经学的棱镜:郑玄与经学史

第一节 从郑玄到赵匡:中晚唐经典诠释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棱镜”下的郑玄:郑学在宋学与清学中的位置

第三节 回到棱镜之前:“礼是郑学”的当代意义

附录: 《礼记子本疏义》校录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专著及论文

后记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是2018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华喆。

得书感谢您对《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什么是批判 电子书
本书集合了与批判理论相关的一流学者对此问题的思考,不仅包含耶吉等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主张,而且还包括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等学派的批评反思。
闽台民间的心灵家园与文化变迁 电子书
本书的核心重点,总体概括有以下方向:以闾山教派之整体为研究对象;台海两岸教派文献比对;学术理论与宗教实践两全;合并文献与田野调查;中文与日文等文献交叉比对;厘清过去不当传说。本书综合了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观点,采取了古今文献梳理,配合两岸实地田野调查,融合而成。
马克思经济学经典问题阐释与当代发展 电子书
本书在深刻理解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理解中国改革伟大实践、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水平思考.经典篇 电子书
本书属于德博诺创新思考经典系列。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总是有新的想法,而其他人却没有?德博诺认为,传统的垂直思维往往会抑制我们解决问题和提出新想法的能力。本书讨论的水平思考是一种更简单、更自然的方式,它有助于开启创造力、打破僵化的固有思维模式,产生简单、合理且有效的新想法。
当代哲学经典·中国哲学卷 电子书
20世纪的中国哲学,不同于以往依附于经学或子学的中国传统哲学,它从一开始起就成为中西思想接触、碰撞和交流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