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汉唐史论

先秦汉唐史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者黎虎的秦汉史研究论文集,精选其一生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为秦汉史研究论文集,精选作者一生研究成果,分两编组成,上编论文的历史世代从先秦至唐代,故曰“古史”卷,下编为关于中国古代“吏民”问题研究的系列论文,故曰“吏民”卷。“吏民”卷虽然以两汉魏晋为主,但时有上溯先秦、下及隋唐者,亦在先秦汉唐的历史世代之中,故名书稿日“先秦汉唐史论”。

从本书所选论文观之,以时间跨度而言,上起先秦,下迄唐代;从内容来说,涵盖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方面。这样的研究格局有其可取之处,有助于从比较宽阔的、多维的时空中去认识和把握历史问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编辑委员会

出版说明

绪言

上编 古史卷

殷代外交制度初探

一、“史”与“史人”

二、“来”

三、“氐”和“工”

四、殷代外交制度的特点

殷都屡迁原因试探

一、对于几种旧说的意见

二、“比九世乱”是殷都屡迁的客观原因

三、“恪谨天命”是殷都屡迁的主观原因

“游农”不能解释殷都屡迁的原因

《书·盘庚》“于今五邦”解

解忧公主出塞的历史贡献

一、解忧公主出塞的历史背景

二、解忧公主在乌孙和西域的活动

三、解忧公主的历史地位

汉代和亲与“质侍”在外交中的互动关系

一、国强时用和亲,国弱时用“质侍”

二、强国用和亲,弱国用“质侍”

汉代“天子三玺”在外交中的应用

曹魏屯田始于何年

司马懿徙农上邽、兴三郡盐池考辨

一部值得中国读者阅读的三国史

客家民居特征探源

一、前言

二、汉魏晋北朝中原宗族聚居与客家宗族聚居

三、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与客家大屋

四、汉魏晋北朝中原坞堡与客家围屋

五、结语

第一个为少数民族政权撰写断代全史的史学家崔鸿

北魏的“四夷馆”

陇右自古多“山崩”

一、山崩的分布及其性质

二、山崩活动的持续性

三、山崩原因的推测

四、山崩的前兆

狮舞流沙万里来

一、狮子产于西域

二、狮舞源于西域

三、余论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论纲

一、饮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汉唐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

三、汉唐饮食文化发展变化的原因

四、研究饮食文化史的目的意义

刘知几为武则天“制造舆论”吗?

一、刘知几为武则天掌权“制造舆论”吗?

二、刘知几编修国史是为武则天“制造舆论”吗?

三、刘知几著《史通》是为武则天“制造舆论”吗?

唐代的市舶使与市舶管理

一、市舶使的设置及其人选

二、地方长官是唐代市舶事务的主要管理者

三、市舶使与地方长官的关系

唐代的押蕃使

一、押蕃使的设置

二、押蕃使的机构

三、押蕃使的职能

余论

唐代和亲公主的常驻使节作用

一、国家的代表

二、为维护国家利益而效力

附录:我与周一良先生的“大百科”缘

下编 “吏民”卷

“吏户”献疑

一、吴简中的“吏”与“民”同为基层编户

二、吴简中的“吏”与“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三、“吏户”论若干文献资料依据之辨析

魏晋南北朝“吏户”问题再献疑

一、关于“将吏”与“吏”

二、关于“吏士”、“吏兵”与“吏”

三、关于“武射吏”、“武吏”、“文武吏”与“吏”

结语

魏晋南北朝“吏户”问题三献疑

一、关于“世代为吏”

二、关于“解吏名”

三、关于“虐吏”

四、关于“司徒吏二十余万”

原“吏民”

“吏民”的社会属性

一、“吏民”是社会金字塔结构的底层

二、“吏民”是地方政府管治的基本民众

三、结语

“吏民”即编户齐民

一、“吏民”同为国家编户

二、“吏民”权利义务的平等

三、结语

“吏民”的一体性

关于“吏民”的界定问题

一、“吏民”是否由拥有爵位而决定的?

二、“吏民”是否“中家以上”的“富裕者”?

三、余论

说“真吏”

一、从唐代的“真吏”与非“真吏”谈起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真吏”与非“真吏”

三、“小吏”中的“真吏”与非“真吏”

四、余论

说“给吏”

一、前言

二、“给吏”于本州郡县

三、“给吏”于其他部门

四、后论

汉唐时期的“军吏”

一、先秦秦汉时期的“军吏”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吏”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军吏”

跋语

先秦汉唐史论是201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黎虎。

得书感谢您对《先秦汉唐史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