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

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陈来先生三十多年来儒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内容简介

全书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儒学与现当代、古典儒学新诠、论现代新儒家、国学论衡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文化观、儒学观和国学观,展现了新时代儒家思想在实践智慧方面作出的新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修订版新增了中华文明与核心价值、仁学本体论等内容。

作者简介

作者陈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科委哲学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朱子学会会长。著作多种,除三联书店已出版的“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种外,还有《东亚儒学九论》《孔夫子与现代世界》《回向传统》《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陈来先生儒学思想访谈录(代序)

第一部分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五四”文化批判的基本偏失(1987)

传统思想复兴的最大条件就是现代化(1987)

论“五四”激进功利主义(1988)

东西古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1988)

内在价值的普遍性与连续性(1988)

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1988)

“五四”儒家批判的历史评价(1988)

“文革”时期的文化激进主义(1991)

“后文革时代”的文化激进主义(1991)

困境意识与相互依赖——评墨子刻《摆脱困境》(1992)

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东亚传统——贝拉《德川宗教》读后(1997)

和而不同,多元共存(1998)

跨文化研究的视角——评于连《迂回与进入》(1999)

世纪之交话传统(1999)

现代性与传统性中的中国哲学(2002)

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2005)

文化全球化:变“西方化”为“世界化”(2005)

价值的多元普遍性(2005)

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西方化问题(2010)

启蒙反思是保守主义运动的新阶段(2010)

启蒙价值不能完全否定(2010)

启蒙主义运动与保守主义运动平行发展和良性互动(2010)

什么是现代化?——东亚之行随笔(2011)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文化传承(2011)

文化传承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意义(2011)

追寻“继续启蒙”和“反思启蒙”的平衡(2011)

“东西”之外,还有“古今”(2013)

儒家能否提出一种新普世价值(2013)

结构论视域下的多元普遍性(2013)

第二部分 儒学与现当代

未来儒学发展,不需要高度思辨的哲学运动(1987)

儒学的泛道德化问题(1988)

多元文化结构中的儒学(1988)

儒学的重新定位(1988)

儒学应为中国人价值观的重要来源(1988)

儒家思想与现代性(1994)

儒家伦理与工业东亚(1994)

世俗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化的初级阶段(1994)

儒教与市场工具理性(1994)

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1996)

先秦儒家比较接近自由派(1996)

儒家可以接受怎样的人权话语(1996)

儒学在现代中国遭到全面放逐(1997)

儒学在近现代为何不断受到关注(1997)

近现代儒学的困境(1997)

儒学并未死亡(1997)

亚洲价值(1998)

宋明仁说的生态面向与现代诠释(1998)

儒士与专业化知识分子(2002)

儒学的普遍性与地域性(2005)

民间草根在中国文化热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2007)

儒家社会实践的新考验(2007)

孔子与当代中国(2007)

中日韩三国儒学的个性(2007)

道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2009)

儒家与基督教的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2010)

20世纪儒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意义(2010)

大学与现代儒学发展(2010)

现代教育与儒学教化(2010)

儒家的治国思想(2010)

儒家的人生观(2010)

儒学与当代中国(2010)

儒学在20世纪遭受到四次大冲击(2011)

百年儒学的五次自我建构(2011)

儒家与本土宗教的会通(2011)

孔子塑像立在国家博物馆是积极的(2011)

政治文化的再中国化与儒学复兴(2011)

儒学复兴的运势(2012)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2012)

当前新儒学的三种存在方式(2013)

儒家的身体意识与当代器官捐献伦理(2013)

第三部分 古典儒学新诠

儒家心学传统中的神秘主义问题(1987)

儒家伦理的体与相(1988)

经典与权威(1989)

圣人与道统(1989)

经典与解经(1989)

价值与传统(1989)

“有”与“无”:价值关怀与超越苦恼(1991)

蒙学与世俗儒家伦理(1994)

韦伯忽略了世俗儒家文化(1994)

“和”的五个层次(1994)

以和为用,以仁为体(1994)

近代以来的原儒说及其研究反省(1995)

原始儒家经典中的上帝观(1998)

儒家思想与“内在超越”(1998)

儒家经典体系的三个阶段(1998)

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1999)

古典儒家“礼”的六种意义(1999)

“礼之本”与“礼之文”(1999)

礼的精神(1999)

“礼”的性格和表现(1999)

宋明礼学与古礼的历史演变(1999)

礼的社会模式(1999)

“礼”作为国家间交往准则的意义(1999)

孔子与早期儒家伦理的特质(2002)

“好学”的重要性(2005)

道的追求始终是君子之学的目标(2005)

圣人可学(2005)

为己之学(2005)

成人之道(2005)

古典教育的共通宗旨(2005)

儒家教育的根本目标(2005)

人性说在儒学传统中的地位(2005)

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政治特点(2006)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主题:天民合一(2006)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主题:天德合一(2006)

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主题:天礼合一(2006)

朱熹与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2007)

宋明理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出现原因(2007)

船山学与宋明理学的关联(2009)

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2009)

什么是儒家文化(2010)

孟子德性论(2010)

朱子学的现代意义(2011)

阳明学的现代意义(2011)

孟子思想的时代价值(2014)

朱子致力传承与创新(2015)

朱子论道德(2015)

朱子学对社会风俗的改善(2015)

第四部分 论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文化观的建立与发展(1992)

马一浮哲学的体用论(1993)

新理学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1994)

梁漱溟与韦伯中国文化观之比较(1994)

冯友兰哲学中的神秘主义(1996)

梁漱溟早期的文化观(1998)

梁漱溟是儒家色彩的社会主义者(1998)

梁漱溟的思想是进步的(1998)

梁漱溟是“五四”精神的一部分(1998)

冯友兰论情感(2000)

评熊十力的哲学(2001)

熊十力哲学的意义(2001)

儒学护法张岱年(2004)

梁漱溟的权利观与伦理观(2004)

冯契哲学的特点(2006)

梁漱溟与密宗(2009)

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2013)

新儒家之后,儒学何为(2013)

评冯友兰的新理学(2014)

第五部分 国学论衡

90年代步履维艰的国学研究(1995)

“国学”与21世纪中国(1995)

国学热与国学研究(2007)

“求新的世界眼光”造就了清华国学研究院(2009)

老清华国学院“中西融合”的文化观有待发扬光大(2009)

老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不可复制的(2009)

近代“国学”观念的嬗变(2009)

“国学”概念的三种意义(2009)

作为研究体系的“国学”演进的三个阶段(2009)

国学研究背后的文化观很重要(2009)

冯友兰与后国学院时代的清华文科(2009)

张岱年与清华国学院的文化观是一致的(2009)

胡适国学研究的局限(2010)

如何看待国学热(2010)

近代“国学”的发生与演变(2011)

第六部分 中华文明与核心价值

中华文明的哲学宇宙观(2012)

关联性思维与中国宇宙观(2012)

关联思维:从汉代的元气论到宋明理气论(2012)

气的哲学与中国宇宙论的结构特色(2012)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阴阳观念(2012)

生生日新的宇宙观(2012)

“理”:关系的调控(2012)

儒家与中华文明主流价值(2012)

责任先于自由(2012)

义务先于权利(2012)

群体高于个人(2012)

和谐高于冲突(2012)

追求多样性的和谐(2012)

天下大同的世界意识(2012)

第七部分 仁学本体论

仁学本体论及其时代意义(2014)

熊十力的哲学本体论最具开发前景(2014)

先秦的仁说(2014)

汉代的仁说(2014)

仁体与天地之心(2014)

万物一体即是仁体(2014)

阳明学:心本体与仁本体(2014)

当代儒学仍应发挥仁体共在之义(2014)

朱子思想中的生机论意识(2014)

朱子学总体上是仁学(2014)

儒家的生生之仁指向的是人生之乐(2014)

仁体的显现历程(2014)

仁构成了本源性的关联世界(2014)

仁爱优于一切(2014)

仁学本体论与熊十力实体论的区别(2014)

实体、道体、仁体(2014)

程颐的仁说不合于儒学主流(2014)

朱子不认同程颐,主张以爱推仁(2014)

气论对朱子仁学的影响(2014)

熊十力后期哲学的意义(2014)

梁漱溟与仁学本体论建构失之交臂(2014)

评李泽厚:从情本体到仁本体(2014)

儒家“新四德”(2014)

仁与平等(2014)

仁与自由(2014)

仁与公正(2014)

发扬中华文化重视私德培养的传统(2014)

修订版后记

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是2015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来。

得书感谢您对《陈来儒学思想录(修订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陈法哲学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采取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从儒学发展史的角度及易学哲学的高度,提炼出陈法哲学思想研究的若干重要命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系统研究;同时注重研究的学理性,紧密贴近陈法思想的本原,既深入挖掘陈法哲学思想丰富的内涵,又充分展现其独特个性色彩。本书使陈法哲学思想的原貌得以完整呈现,为系统研究中国易学和儒学发展史,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贵州地方思想文化,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儒学近代之境.励耘史学文丛 电子书
本书以历史文献为据,从探讨章太炎儒学思想的学术渊源入手,分阶段考察其代表性著作和思想流变,重点论述章太炎儒学思想及其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第一,从学术史角度探讨章太炎的儒学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及其与现代学术转型的关系;第二,从思想史角度分析他对儒家思想的创造性阐释;第三,从政治史角度论证章太炎的儒学思想与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关系。
人生:思与诗 电子书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我的人生之路、思辨人生、诗意人生,全面展现了作者的一生及其对于人生、人性的各种思考。我的人生之路部分,展示了作者从儿时到晚年走过的路。思辨人生部分,展示了对于人生和人性的思考。诗意人生部分是作者写的二百多首诗,分为十五个篇章,“我的父亲与母亲”“我与老伴”“我与家人”“我与学生”“小城旧事”“思乡”“忆旧”“怀师友”“读书”“读庄子”“纪念毛泽东”“时事杂咏”“外出杂咏”“住院杂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电子书
本书从现代新儒家与杜威的共同关切中,提炼出“生命三境”即生存之境、生活之境、生命之境作为考察的纲要,深入探究民族生命的生存进化、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生活睿智、生命教养、生命理想等关键问题。本书在研究现代新儒学与杜威实用主义的互动关系中,提出“实用主义的儒化”命题。作者的问题意识高度自觉,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有价值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论语导读(修订版) 电子书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形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黎千驹教授的《论语解读》,原文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为底本,对诸家注释择善而从,加之自己之思考,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引导人们汲取《论语》智慧,感悟人生哲理,提升行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