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诱导振动强化换热

流体诱导振动强化换热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弹性管束强化换热及脉动流诱导的研究成果概括。

内容简介

换热器作为热量交换的基本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石油、冶金、核电、空调制冷等工程领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针对弹性管束振动强化换热与疲劳寿命相矛盾的问题,系统论述了弹性管束的固有特性、流体诱导振动及强化换热间的内在联系,介绍了分布式脉动流发生装置,该装置主动诱发和控制弹性管束均匀振动并实现强化换热。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共分为6章。第1章介绍了弹性管束固有特性,第2章分析了换热器内的流场特性,第3章分析了弹性管束的流体诱导振动,第4章介绍了弹性管束流体诱导振动强化换热,第5章介绍了分布式脉动流诱导弹性管束振动强化换热,第6章介绍了弹性管束振动的疲劳强度。本书可供机械、能源、动力、航空航天、化工、石油、冶金、电子等领域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流体诱导振动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1章弹性管束固有特性

1.1 流体诱导振动机理

1.1.1 漩涡脱落

1.1.2 湍流抖振

1.1.3 流体弹性激振

1.2 弹性管束传热元件

1.2.1 平面弹性管束

1.2.2 锥螺旋弹性管束

1.3 平面弹性管束固有特性数值计算

1.3.1 几何模型及参数

1.3.2 管束固有振动频率

1.3.3 管束振型

1.3.4 结构参数影响

1.4 平面弹性管束固有特性试验

1.4.1 试验模态辨识原理

1.4.2 锤击法试验测试系统

1.4.3 激励点与响应点布置

1.4.4 参数设置与数据处理

1.4.5 试验结果校验

1.4.6 试验结果分析

1.5 锥螺旋弹性管束固有特性理论分析

1.5.1 模态综合法求解管束固有频率

1.5.2 计算结果验证

1.5.3 结构参数影响

1.5.4 多排锥螺旋管束固有特性分析

1.6 锥螺旋弹性管束固有特性试验

1.6.1 锤击法试验测试系统

1.6.2 激励点与响应点布置

1.6.3 参数设置及数据处理

1.6.4 试验结果校验

1.6.5 试验结果分析

1.6.6 两种弹性管束固有特性对比

1.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换热器内流场分析

2.1 数值计算方法

2.1.1 基本控制方程

2.1.2 流体诱导振动的计算流程及验证

2.2 网格划分及处理

2.2.1 弹性管束结构域网格划分

2.2.2 管程流体域网格划分

2.2.3 平面弹性管束壳程流体域网格划分

2.2.4 锥螺旋弹性管束壳程流体域网格划分

2.2.5 分布式脉动流换热器壳程网格域网格划分

2.3 边界条件设置

2.3.1 管程流体诱导振动

2.3.2 壳程流体诱导振动

2.3.3 时间及参数设置

2.4 振动强化换热数据处理

2.4.1 强化换热评价准则

2.4.2 场协同理论

2.5 平面弹性管束管程流场分析

2.5.1 管程内流体流动

2.5.2 管程内二次流分布

2.6 平面弹性管束壳程流场分析

2.6.1 单排刚性管束壳程流场速度云图

2.6.2 多排刚性管束壳程流场温度场分布

2.6.3 弹性管束壳程温度场及速度矢量分布

2.6.4 弹性管束壳程流场的场协同定性分析

2.7 锥螺旋管束管内流动分析

2.7.1 管截面主流分析

2.7.2 管截面二次流动分析

2.7.3 管截面流体温度分布

2.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弹性管束流体诱导振动

3.1 平面弹性管束流体诱导振动数值计算

3.1.1 流速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3.1.2 管排间距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3.1.3 管排数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3.2 平面弹性管束流体诱导振动试验

3.2.1 试验装置及系统

3.2.2 换热器壳体振动测试

3.2.3 弹性管束流体诱导振动响应

3.3 锥螺旋管束流体诱导振动理论分析

3.3.1 计算模型

3.3.2 计算过程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锥螺旋管束流体诱导振动试验

3.4.1 固有模态测试与分析

3.4.2 管束流体诱导振动测试

3.5 锥螺旋管束管程流体诱导振动理论分析

3.5.1 管束有限单元划分与坐标变换

3.5.2 管束单元矩阵与总体矩阵

3.5.3 管束固有频率的计算验证

3.5.4 管程静止时的固有频率验证

3.5.5 管程流动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3.6 两种弹性管束管程流体诱导振动特性对比

3.6.1 平面弹性管束管程流固耦合理论计算

3.6.2 两种弹性管束管程耦合特性比较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弹性管束流体诱导振动强化换热

4.1 流体诱导振动强化换热场协同分析

4.1.1 弹性管束的振动轨迹

4.1.2 场协同的定量分析

4.1.3 努塞尔数及场协同分析

4.2 流体诱导振动强化换热性能分析

4.2.1 弹性管束管外圆周振动强化换热分析

4.2.2 弹性管束管外局部振动强化换热分析

4.2.3 单根弹性管束振动强化换热分析

4.2.4 流体诱导振动强化换热的综合换热性能

4.3 结构参数对流体诱导振动强化换热的影响

4.3.1 管壁厚度对振动强化换热的影响

4.3.2 管间距对振动强化换热的影响

4.3.3 管排距对振动强化换热的影响

4.3.4 流体诱导弹性管束振动强化换热关系式

4.4 锥螺旋弹性管束传热特性分析

4.4.1 数值分析模型及参数修正

4.4.2 数值分析结果验证

4.4.3 管束截面形状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

4.4.4 管束螺距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

4.4.5 管束锥度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

4.4.6 管束传热关联式的拟合

4.5 锥螺旋弹性管束传热特性场协同分析

4.5.1 计算结果验证

4.5.2 计算结果分析

4.6 两种弹性管束的传热与阻力性能对比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分布式脉动流诱导弹性管束振动强化换热

5.1 脉动流及其发生装置

5.1.1 脉动流的形成

5.1.2 脉动流在弹性管束换热器中的应用

5.2 脉动流的形成分析

5.2.1 扰流体的选取

5.2.2 分支管流道结构分析

5.3 分布式脉动流发生装置

5.3.1 分布式脉动流发生装置设计

5.3.2 各分支管脉动流分析

5.3.3 分布式脉动流发生装置的设计原则

5.4 分布式脉动流对弹性管束振动响应的影响

5.4.1 流体诱导振动测试试验台搭建

5.4.2 换热器壳体振动测试

5.4.3 壳程流场诱导弹性管束振动测试

5.4.4 分布式脉动流诱导弹性管束振动测试

5.5 分布式脉动流对锥螺旋弹性管束振动响应的影响

5.5.1 振动测试的基本参数

5.5.2 换热器壳体及支架的振动测试

5.5.3 耦合流场诱导锥螺旋弹性管束振动测试

5.6 分布式脉动流对弹性管束振动强化换热的影响

5.6.1 弹性管束振动强化换热分析

5.6.2 弹性管束换热系数及综合换热性能

5.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弹性管束振动疲劳强度

6.1 弹性管束的受力分析

6.2 多轴疲劳强度分析

6.3 弹性管束疲劳强度分析

6.3.1 管壁厚度对弹性管束疲劳强度的影响

6.3.2 管间距对弹性管束疲劳强度的影响

6.3.3 弹性管束振动强化换热与疲劳强度综合分析

6.4 分布式脉动流诱导弹性管束振动疲劳强度

6.5 锥螺旋管束应力分布

6.5.1 锥螺旋管束应力分析

6.5.2 两种弹性管束的应力强度对比

6.6 小结

参考文献

流体诱导振动强化换热是2022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葛培琪。

得书感谢您对《流体诱导振动强化换热》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悠扬的素数:二百年数学绝唱黎曼假设 电子书
从数学家持续关注的素数问题入手,作者创作出了这样一部引人入胜、令人津津乐道的作品。无论你是否了解数学,你都能够享受这本书带来的阅读盛宴。
数学也荒唐:20个脑洞大开的数学趣题 电子书
一本来自于法国“非常搞怪”的数学网红博客佳作。
无伤跑法2:跑步技术优化与训练提升 电子书
适读人群 :1.跑步新手2.已经具有初步跑步经验,但需要提升自我,渴望学习科学跑步知识技能的进阶跑者3.跑步教练 这是一本严谨但不晦涩、专业但不装X、细致但不啰嗦,以人人都能看得懂的方式,深入解析无伤跑法的原理、技能与训练,用科学、数据、研究、论证来系统阐释“不受伤的跑步技术” 的跑步硬核科普读物。 ·为什么一上来jiu猛跑的新手85%以上都会发生跑步损伤? 只是盲目地跑,忽视身体能力的建设和合理跑步技术的形成、忽视跑步配套辅助训练,是导致伤痛的重要原因 ·对于具备一定水平的成熟跑者来说,如何进一步提升运动表现? 重新评估自己的身体灵活性和稳定性,从根源上找到引发伤痛的身体功能短板 ·3大无伤跑法体系核心板块:原理、技能与训练 ·13ji针对跑者的身体功能评估、身体功能训练,以及技术训练指导视频 ·近500幅专业跑步教练标准动作演示图片 国家马拉松队教练 李国强 美国国家医学院国际院士 励建安 亲自作序 众多运动科学专家、知名跑者、跑圈大咖 惠若琪 前中国女排队长,里约奥运会冠 军 李文 知名企业家跑者 李小白 大满贯六星跑者,新丝路时尚集团创始人 曲向东 行知探索创始人 曲向东 行知探索创始人 许安琪 伦敦奥运会女子重剑冠 军 郁亮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 席 姚妙 越野跑运动员,环勃朗峰越野赛CCC组冠 军 周春秀 伦敦马拉松冠 军,目前中国唯 一一位夺得世界六大满贯马拉松赛冠 军的运动员 联袂推荐! 本书大纲 原理篇:深入分析大众跑者的技术特征 技能篇:指导跑者如何进行身体灵活性和稳定性评估训练,养成合理跑姿 训练篇:全面解析大众跑者科学训练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助你体系提升运动能力,Z大限度地避免跑步损伤 读者常见问题: Q1:我看过作者的第 一本书《无伤跑法》,这本新书《无伤跑法2》在内容上与第 一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作者解答:《无伤跑法》是一本跑步综合知识全书,涵盖了跑者应知应会的跑步基础知识和技能,比如跑步姿势、跑者力量训练、伤痛康复、跑步减肥、跑步训练等。《无伤跑法2》则更加专注于跑者如何按照无伤跑法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身体灵活性和稳定性训练,跑姿优化与提升,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训练实现耐力提升,从而Z终有效帮助跑者实现健康、无伤、持久奔跑。《无伤跑法2》是《无伤跑法》的迭代升级版本,对于大众应该如何实现科学、健康跑步做了科学性、du创性和系统性的讲解和分析。 Q2:没看过《无伤跑法》,可以直接买这本新书《无伤跑法2》吗? 作者解答:当然可以。《无伤跑法》更接近于一本基于可循证知识的跑步百科全书,而《无伤跑法2》则是一本专注于跑步技术优化和科学跑步训练的高水平跑步著作。两本书有一定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彼此相互独立。当然,我们建议跑者将两本书结合起来阅读,相信对于跑者实现科学、健康跑步大有裨益。 Q3:我是跑步达人,跑过N次全马和半马,这本书会对我的日常训练和PB有帮助吗? 作者解答:《无伤跑法2》不仅适合初级跑者,通过跟随本书循序渐进地学习跑步,从一开始jiu以一整套科学正确的方法开启跑步,避免伤痛发生,而且也特别适合成熟跑者。成熟跑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重新认识和深度理解跑步技术和跑步训练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发现和弥补成熟跑者在跑步认知和技能方面的短板,从而有效提升跑步运动表现。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重新思考空间和时间 电子书
地势与政治: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视角 电子书
本书提出的政治地势学理论,以及理论背后包含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已经成为国际人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