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研究

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研究》结合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探讨上古汉语句法关系。

内容简介

与格句式指的是编码给予类事件的句式。《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研究》立足于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理论假说,接受语法具有符号性的特点,结合双及物结构的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重新探讨了上古汉语的句法关系,并从这个角度重新为上古汉语的不同与格句式做出说明。通过讨论双宾语结构和以“于”为标记的两类与格句式,发现上古汉语的不同给予动词分别和不同的与格句式存在着互补的关系,体现了不同与格句式和给予类事件的编码其实涉及了不同的意象。又通过对间接宾语型的与格句式和使之移至句式的关系的考察,指出这种由概念隐喻所导致的衍生关系除了是具有历时的意义外,也促使这种与格句式保留了其衍生来源的语义特点和限制。本书同时从句式多义性的角度出发,讨论上古汉语的与格句式,在概念隐喻的作用下,将其作为模板编码其他非给予类事件,指出在编码给予类事件上所体现到的动词和句式的互补分布关系也同样能在这两类事件的编码上观察到。为了清楚地说明上古汉语与格句式不同句式意义之间的亲属远近关系,从历时角度对上古汉语与格句式做出讨论,并为研究与格句式找到一种新的方法与思路,本书还采用了语义地图模型,以上古汉语的语料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目的

1.2 文献评论

1.2.1 双宾语结构

1.2.2 “于”类和“以”类的与格句式

1.2.3 结构主义研究范式的局限性

1.3 理论基础

1.3.1 概念化和主观主义的语义观

1.3.2 句法形式及其意义等同于句式

1.3.3 辐射状范畴下的语法范畴(句式以及句法关系等)及其局限性

1.3.4 语义地图和句式多义性的研究

1.4 本书的组织

第二章 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及以“于”为标记的与格句式

2.1 引言

2.2 与格句式不等同于双宾语结构

2.2.1 与格和与格句式

2.2.2 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2.3 上古汉语的句法关系

2.3.1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2.3.2 双宾语结构中的句法关系

2.4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2.5 间接宾语型的与格句式和使之移至句式

2.5.1 使之移至句式

2.5.2 隐喻性的延伸:从空间域到社会域

2.5.3 基式生成句式的历时意义

2.6 结语

第三章 从句式意义的角度看上古汉语的与格句式

3.1 引言

3.2 上古汉语的给予动词和给予类动词跟与格句式的关系

3.2.1 给予动词和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的关系

3.2.2 给予类动词和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的关系:“赐”与“献”两个给予类动词的个案研究

3.2.3 句法层面上的制约条件

3.3 上古汉语不同与格句式的句式意义

3.3.1 与格交替(dative alternation)和不同与格句式的意义

3.3.2 不同动词和与格句式的搭配关系

3.3.3 上古汉语的与格交替现象以及不同与格句式的意义

3.3.4 上古汉语与格句式分布的认知上的动因

3.3.5 从语用的角度看不同的与格句式:生命阶的制约条件

3.4 余论

第四章 上古汉语的取得类双宾语结构:兼论“之”和“其”的问题

4.1 引言

4.2 上古汉语“取得类动词+之+NP”句式的结构分析问题

4.2.1 从语义角度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4.2.2 从句法角度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4.2.3 从“之”和“其”的语法表现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4.3 对前贤方法论的研究

4.3.1 以“动词语义”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4.3.2 以“变换句式”分析“V取得+之+NP”句式结构

4.3.3 以“之”可以理解为“其”分析“V取得+之+NP”

4.4 上古汉语中“之”和“其”的语法表现

4.4.1 学界对“之”和“其”的解释

4.4.2 对《左传》中“之”与“其”的分析

4.5 “其”扩大为“之”对“夺+之+NP”句式结构分析的影响

4.6 结语

第五章 从语义地图和构式语法看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

5.1 引言

5.2 交际类动词与给予双宾结构

5.3 动词和句式的搭配关系:时间层次和语义地图的互动

5.3.1 上古汉语次要宾语型的时间层次

5.3.2 动词“投”的考察

5.4 受益类的双宾语结构

5.4.1 受益双宾语结构的确立

5.4.2 和受益类的双宾语结构有关的配价问题

5.4.3 受损类双宾语结构

5.5 使动类双宾语结构

5.5.1 和使动类双宾语结构相关的几个问题

5.5.2 “饮之酒”和“食大夫鼋”的语义类型

5.5.3 “衣之NP”和“佩之NP”的语义类型

5.5.4 使动双宾语结构

5.5.5 双宾语结构由“给予”到“使动”语义类型上的演变过程

第六章 上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双宾语结构

6.1 引言

6.2 “V+第一人称代词+NP”中“我”和“吾”的交替情形

6.2.1 单宾语结构“V+吾+NP”

6.2.2 双宾语结构“V+我+NP”

6.2.3 其他的“V+我+NP”

6.3 “V军+我+NP处”的分析

6.3.1 单宾语结构的“V军+我+NP处”

6.3.2 双宾语结构的“V军+我+NP处”

6.4 结论

第七章 结语

7.1 引言

7.2 上古汉语在句法形式和句式意义上的关联性

7.2.1 相同的句法形式,不同的客观事件类

7.2.2 相同的客观事件类,不同的句法形式

7.2.3 关于句式多义性的讨论

7.3 上古汉语的句法关系

7.4 从上古汉语出发看汉语的历时演变

参考文献

后记

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研究是20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潘秋平。

得书感谢您对《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汉语方言重叠式比较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比较的视角观察分析了汉语各方言和各词类中的重叠现象,发现重叠在方言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构形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方式。其中“构词”作用体现为形容词、动词、量词重叠后的“名词化”(以官话为代表),名词、动词重叠后的“形容词化”(以闽语为代表)。构形的主要作用则是表示一定的客观“量”,但也有部分重叠形态的语义焦点是表示说者对量的主观评价或对事物的主观感情,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研究 电子书
本书基于语言使用的视角,分别从词法、句法、语义等角度对汉语单音词的语素化进行了历时研究。词法研究中强调频率、语义是影响单音词语素化的重要因素,句法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单音词语素化时的去范畴化过程,语义研究主要考察了单音词在所属语义场中的地位变化及相关概念域的历时演变。最后,基于共时与历时的比较,探讨了单音词语素化的演变类型、阶段、难易度和动因等问题,并从构式化的视角论证了单音词语素化的演变性质。
现代汉语转折类话语标记研究 电子书
作者从语用功能的视角对话语标记问题做了简要梳理,重新界定了话语标记的概念。在分析所涉语料后,提出话语标记研究的三个视角:语体优先序列视角、语法化视角、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作者认为,“让步复句”是转折类复句的一个次范畴,话语标记是在互动话语建构中起到关联作用的语言单位。作者据此尝试在转折复句中创建转折类话语标记。
汉语基础 电子书
本书共六部分,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语汇、语法、修辞。从汉语言最基础的语音和文字入手,所有的知识均围绕语言要素的主要内容展开。
党政机关公文标准与格式应用指南:解读、案例、模板 电子书
双色印刷,易于划重点。 标准格式,深度解读。 海量模板,扫码即用。 一本能指导你写出让领导满意公文的案头书,一本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的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