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1》是精选网络时代传播格局的学术平台。
内容简介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1:网络时代的传播格局》是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推出的年度新闻传播学评论选,本着主体集中、篇幅适宜、双向匿名评审的原则,围绕网络时代的传播格局主题精选文章,是新闻传播学界学术对话交流平台、学术话语的公共空间,对于建立新闻传播学学术范式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陈卫星,四川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甘肃插队。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198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第研究生。1988年公派赴法国留学,欧法国司汤达大学信息传播学博士学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任法国巴黎《欧中经贸》杂志主编,后回国教学。学术研究范围有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和文化研究。代表性作品有学术自选集《以传播的名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译著有《世界传与文化霸权》(中史编译出版社,2001年)。2005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欧洲担任国际传播客座教授。$$$$$陈卫星,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研究生。1988年被国家教委公派赴法国留学,师从法国当代传播学奠基人贝尔纳·米涅教授,在法国斯汤达大学获得信息传播学博士学位。曾任法国巴黎《欧中经贸》杂志主编。现在中国传媒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并担任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在学术研究上致力于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和媒介文化研究。发表作品上百万字,其代表作有:《传播的表象》(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以传播的名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译著《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005年再版);编著《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全球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等。2005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欧洲担任国际传播客座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发刊词
导言
特稿
新公共领域:全球公民社会,传播网络与全球治理
公共领域与社会的建构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全球公民社会
全球治理与网络国家
新公共领域
结论:公共外交与全球公共领域
参考文献
社会生产:健康信息领域中的自治和合法化
一、引言
二、对专家系统的信心重建
三、自治产生的解释框架
四、当代自治化
五、“舒适”的简短系谱及其媒介化
六、作为义务和求知欲望的自治:以健康论坛为例
七、结论
参考文献
意识形态帝国原理:战后东亚的国际传播与地区秩序
一、战后世界的“新帝国”与东亚地区秩序
二、“思想战”:“美帝国”意识形态生产与日美关系调适
三、“正常化”:中苏关系失败与美帝国意识形态扩大再生产
四、作为“新威胁”的美帝国:福岛核灾难与“钓鱼岛危机”
五、结语:中国的国际传播主体性与东亚秩序重建
专题:网络时代的传播格局
设想一个没有版权的世界
一、免费共享
二、自由文化
三、没有版权的后果
四、巴别塔与弱者的武器
五、习俗与法:SOPA/PIPA的案例
参考文献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传播特性的再认识
一、非视觉性(Chignell,2009)
二、伴随性
三、共在感
四、亲密感
五、个性化
六、理性化
参考文献
自媒体中的新闻格局:微博客平台内容运营策略分析
一、“新闻型社交媒体”:新闻业边界在微博客平台的扩展
二、新闻格局在国内微博客平台运营中的移植
三、《热门话题》栏目的内容运营策略
四、微博客平台内容运营新闻化之动因分析
五、小结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引用访谈来源:
网络江湖:中国另类公共领域的浮现
一、网络:公共领域的新想象
二、中国:网络即江湖
三、案例:另类公共领域的浮现
四、讨论:仗义到起义,讨伐与招安
参考文献
其他论文
政党报刊对抗战前十年国民党新闻法规的体认与抗争
一、国民党党报对新闻法规的呈现与回应
二、共产党党报对新闻法规的否认与挑战
参考文献
一个悲剧,许多故事:毕节“流浪儿”窒亡事件中的微博议题建构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数据分析
五、结果与讨论
六、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书评
电报与互联网:传播技术与政治参与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引言
电报的清末际遇与历史参照
互联网的共和国机会与当代境况
传播技术和政治参与的中国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行动者”归来:中国调查记者研究的新路径
一
二
三
参考文献
宣传,正当性何在?
一、问题意识:宣传的正当性何在?
二、话语分析与知识社会学取径
三、面对宣传,我们如何自处?
参考文献
数字时代的瓦尔登湖
编后记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络时代的传播格局是2015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卫星。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网络时代的传播格局》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