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儒家道统系谱建构研究

唐宋儒家道统系谱建构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追溯唐宋儒家道统系谱萌芽、建构、分裂、解构与重构的历史过程。

内容简介

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统”的观念自韩愈倡导之后就深刻影响着中国古典文明的延续、转型与发展,而对儒家道统论以及道统人物系谱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焦点。

本书在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搜集和梳理的基础上,全面追溯了唐宋儒家道统系谱萌芽、建构、分裂、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涉及孟子在宋代的升格运动,曾子和子思道统地位的确立,两宋时期新儒家各学派在思想和政治上的论争等儒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呈现了中唐至南宋汉唐儒学向程朱理学转型的历史过程,以及儒学以道德性命之学连接“内圣”和“外王”的宝贵尝试。

作者简介

作者郭畑,1982年生,重庆大学历史学副教授,于四川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学术思想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唐宋道统论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宋代儒家道统系谱的建构与争论”。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古典与文明”丛书总序

绪言

第一章 中唐宋初:五贤道统系谱的形成

第一节 韩愈提倡儒家道统论的动因

第二节 中唐宋初五贤道统系谱的形成

第三节 五贤并重之原因

第二章 庆历前后:五贤争论的展开

第一节 契嵩非韩与李觏非孟

第二节 契嵩非韩与五贤道统系谱的瓦解

第三节 五贤争论的展开

结语

第三章 北宋中期:新儒学与道统系谱重构

第一节 新儒学的分裂与五贤道统地位的重估

第二节 王安石新学尊孟、扬而弃荀、韩

第三节 司马光疑孟而尊扬

第四节 苏学评孟非扬

结语

第四章 理学对五贤道统系谱的清理

第一节 二程对五贤道统系谱的清理

第二节 南宋中前期的五贤道统系谱余波

第三节 朱熹、陆九渊对五贤道统系谱的清理

第五章 理学与道统系谱重构

第一节 颜—曾—思—孟道统系谱的形成

第二节 二程师友渊源的厘定及朱熹道统地位的确立

第六章 两宋的道统竞争与理学的胜出

第一节 士人以道自任风气的形成

第二节 北宋中后期的道统竞争

第三节 南宋的道统竞争与理学的胜出

余论 儒家道统系谱的排他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唐宋儒家道统系谱建构研究是2024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郭畑。

得书感谢您对《唐宋儒家道统系谱建构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儒家义利观逻辑演变的唯物史观阐析 电子书
本书主要论述了儒家义利观的四次演变即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至明中叶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儒家义利观贯穿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两宋、明清等发展阶段,其中先秦和宋明时期是“义利之辨”的论辩高峰。
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人类文明视野审视“中国现代性“建构问题。“中国现代性”建构源自对“西方现代性”的理论反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从哲学高度看,“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既有共同点,也有本质区别。比较而言,“西方现代性”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性”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正是基于此,“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
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许茨作品系列 电子书
本书是建立在作者阿尔弗雷德·许茨持续多年的、对马克思·韦伯的理论著述的强烈关注基础之上的。
中庸原论:儒家情感形上学之创发与潜变 电子书
本书系统论证了儒学内化发展中的《中庸》哲学思想。本书认为,孔子的心性之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心学”与“情学”。儒学内化就是道德情感与良知之心内化为天命之性,成为道德实践的内在本体和形上根据。宋明时期,孔子的“心学”得到充分发展,朱子是孔子“心学”之认知派,陆王是孔子“心学”之良知派,孔子的“情学”却隐而不彰。直到明末,刘蕺山才重新认识到道德情感的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思孟学派心性隋为一的义理
论集体主义的历史谱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型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儒家文化的理论视野,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集体主义的历史谱系,追问集体主义的“问题化历史”,具体阐述了集体主义的原始起源、逻辑形成、历史构象、文化表征、教化方式、近代型变和论域延展等问题,较为完整地阐释了传统社会“个体与集体”的理论型构与内在关系,有力回应了集体主义的历史不在场观点,巧妙驳斥了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不讲个体利益的片面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