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研究。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以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为基础,对“自然历史过程论”、历史决定论和意识反映论等已经成为“常识”的基本观点进行新的阐述;对实践是人的生存本体、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过去被忽视、“遗忘”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对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从后思索”、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等一些马克思有所论述、但末充分展开,同时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观点,进行充分展开和详尽论证。
作者简介
作者杨耕,1956年生。安徽合肥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篇;出版《马克思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当代意义》《杨耕集》等著作十部;主持编写国家级教材五部;科研成果六次获国家级奖,七次获省部级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一、实践: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
二、历史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建构的理论前提
四、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第二章 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
一、社会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及其中介
二、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人对自然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四、否定性的辩证法
五、实践: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的本体
第三章 社会的个人与个人的社会
一、“有生命的个人”与“现实的个人”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四、“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第四章 社会的本质、结构和有机体的特征
一、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
二、社会结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形式和意识形态
四、社会有机体及其特征
第五章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二、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和超越形态
三、人类总体历史的进程与具体民族历史的进程
四、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的区别
第六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一、历史规律的实践性、总体性和重复性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
五、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六、人文关怀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第七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一、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四、重演:意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五、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六、意识形态批判
第八章 实践反思与“从后思索”
一、从黑格尔的思辨反思到马克思的实践反思
二、“从后思索法”:马克思一贯主张的思维方法
三、“从后思索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四、“从后思索法”的基本要求
五、“从后思索法”与批判的历史哲学
第九章 科学抽象与思维建构
一、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和实践理念
二、科学抽象与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基本环节
四、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根本原则
五、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实质:思维的建构
六、历史认识活动中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第十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一、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人类活动的本原性结构
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三、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四、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附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问题、观点与思路
一、关于社会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二、关于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三、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实现机制
四、关于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精神生产的关系
五、关于历史发展的进程
人名与术语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增订版)是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杨耕。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增订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