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1886-1932)

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1886-1932)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张东荪的探究,是把他放在梁启超、胡适、陈独秀、张君劢、李达等人的思想者群体中加以理解,他们之间的对话和论辩,呈现出了富有思想魅力的时代面貌。

内容简介

张东荪在20世纪上半叶一直是中国西学的主要输入者之一,并且是活跃的政论家。他对民初政治有多方面的参与,认为该时期共和试验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未能形成一个让人信服的政治与文化的中心势力,只有真正完成“造社会”的事业,才能为中国的共和奠定基础。本书将他放入19世纪以来世界性的民主思潮的大背景下,着力考察他早期的思想与活动,并以此重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共通的问题与心态语境。

作者简介

作者高波,1982年生, 陕西省榆林市人。北京大学心理学学士、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士人与知识分子史。除本书外,还有译著《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1895—1949)》,及论文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未知”的20世纪

第1章 早年岁月

第一节 家世与教育

第二节 留学生涯

第2章 “尝试共和”的挫败

第一节 在辛亥革命前后

第二节 对民二国会的批评

第三节 反对“二次革命”

第四节 余论:中立者的限度

第3章 再造共和的努力

第一节 反思:公德与私德

第二节 反思:政治与社会

第三节 “干政治”

第四节 “理性所不能决者,决之以剑”

第4章 贤人政治

第一节 国体之争

第二节 “人民之秀者”与共和政治

第三节 余论:“平民政治之弊,唯有更广之平民政治以救济之?”

第5章 转向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 创办《学灯》副刊

第二节 世界主义与中国问题

第三节 “不骂不破坏”

第四节 对传统的态度

第6章 改造的事业

第一节 遭遇五四运动

第二节 “青年导师”

第三节 社会改造的试验

第四节 中国知识阶级的“解放与改造”

第7章 分裂的开始

第一节 与梁启超等人的关系

第二节 组党与“谈政治”

第三节 “中国之前途:德国乎?俄国乎?”

第8章 中国内地与西方新潮

第一节 “大转弯之过门”?

第二节 湖南之行

第三节 对罗素的期望与失望

第9章 社会主义大论战

第一节 对“资本主义阶段”的争论

第二节 “俄国道路”诸问题

第三节 基尔特社会主义

第四节 儒家传统与知识分子

第10章 走向“政治解决”

第一节 对“赛先生”的重估

第二节 唯物史观与社会改造

第三节 面对国民大革命

第11章 30年代后的抉择

第一节 《再生》与“再生”

第二节 走向社会主义

结语:在民主的“天命”下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出版后记

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1886-1932)是2018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高波。

得书感谢您对《追寻新共和:张东荪早期思想与活动研究(1886-1932)》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匠心 追寻逝去的工匠精神 电子书
本书共分七章,分别从坚持、专注、踏实、勤奋、严谨、精进、创新等方面论述了工匠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为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绘制了人生蓝图,规划了人生目标,教给了人们奋斗的方法。同时劝诫人们,要像工匠那样,不慕虚荣,不求名利,耐得了寂寞,经得了诱惑,静下心来,一丝不苟,干一行爱一行,专心致志,孜孜不倦,力求细节上的完美,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一心扑在工作上。执着坚守,不断精进,用“笨功夫”练就“真本事”,
“合道而行”:明遗民的人生定位与价值追寻 电子书
明朝覆亡后,明遗民与清廷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政治较量,这既是明遗民与清廷的互动、磨合过程,也是明遗民坚定立场经受时间的消磨、冲淡过程。其间,明遗民虽有强烈的身份认同自觉,从身体和精神上坚持忠于故国旧君,且刻意塑造自我,但生活的困顿、精神的苦闷,逼迫他们不断探索其人生的“合道而行”。因此,在治生实践、社会交往方面,明遗民呈现多种样态;在面对“道”的考量方面,他们更加“惟重末路”,重新构建在清朝生存的合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在系统考察晚清国粹派崛起的历史机缘及其新学知识系统的基础上,对国粹派的文化思想,包括文化观、史学思想、伦理思想、经学思想,作具体深入的研究。
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 电子书
再现清末中国知识人的使命与担当。
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电子书
回顾近四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社会史兴起于前十年,概念史凸显于后十年。社会史探究文本背后的情境,概念史聚焦于文本的语言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