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伤寒杂病论》,汉代张仲景撰,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古代医家称其“为后世医方之祖”。《伤寒杂病论》著成后,由于当时纸张还未发明,被传抄于竹简之上,不久便已散乱。西晋王叔和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得原书得以保存。至北宋年间,《伤寒杂病论》在政府领导下进行了整理和校勘,史称为宋本《伤寒论》,后世通行本多据此版本为底本。光绪二十年(1894年),仲景第十六代孙张绍祖将家藏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传与桂林左盛德,其内容较宋本多出三分之一,并称王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此版本经罗哲初手抄,传与其子罗继寿,继寿将手稿于1956年献给广西人民政府,196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称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934年至1935年,医学家黄竹斋偶识罗哲初,将其收藏的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手抄保存。1939年,张伯英将黄本捐资木刻,藏板于南阳医圣祠,称为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黄竹斋晚年在白云阁本的基础上,采集历代医家注释之精华,著成《伤寒杂病论会通》,并于1948年出版。

本次整理出版的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以1939年木刻版为底本,以1960年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和1948年《伤寒杂病论会通》为参校本。原书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以便当今读者阅读。

章节目录

伤寒杂病论 卷一

伤寒杂病论 卷二

伤寒杂病论 卷三

伤寒杂病论 卷四

伤寒杂病论 卷五

伤寒杂病论 卷六

伤寒杂病论 卷七

伤寒杂病论 卷八

伤寒杂病论 卷九

伤寒杂病论 卷十

伤寒杂病论 卷十一

伤寒杂病论 卷十二

伤寒杂病论 卷十三

伤寒杂病论 卷十四

伤寒杂病论 卷十五

伤寒杂病论 卷十六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是2017年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东汉]张仲景。

得书感谢您对《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步入《伤寒论》之门 电子书
作者经过二十余年曲折的学习临床探索历程,尤其是近年的经方教学实践,渐渐感受到经方的神奇与魅力,也体会到经方至平至易的一面,只要能正确认识经方思维,把握好方证就可入门,进而登堂入室。作者总结出学用经方三部曲——明、熟、变,明白经方的理论体系,临床思维特点;熟谙方证;善于变通。且试用电脑作比喻,八十年代,学电脑,老师讲授那繁杂的指令编程,没有几个人听得进。待视窗操作系统问世,集高效性简易性于一体,连小
《伤寒论》读书笔记 电子书
《伤寒论》为中医学的经典名著,虽历代注家众多,但多各执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故发明玄秘者虽多,但遗漏者亦复不少,而掩质埋光,以讹传讹者亦在所难免,加之大都文义深奥,对经文的分析理解多有差异,致使后学者对学习、理解《伤寒论》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面对名著却难以深入体会和理解,最终造成了学习、研究上的困难,并视学习《伤寒论》为畏途。本书为全国首届名中医孙良佐教授多年学习、运用《伤寒论》之心得体会。
伤寒论类方辨证 电子书
本书初成于1987年,曾作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班内部教材使用,系刘炳凡先生毕生研究《伤寒论》之心血结晶。全书以辨六经病脉证为纲,以类方为目,条分缕析,阐微述要,汇通诸家,参以己意,议论平正,特色鲜明,又前冠导论,以为读者学习《伤寒论》之进阶,后附体会,悉载著者运用《伤寒论》之心得,充分展示了刘炳凡先生宏富的理论学养和高超的辨治水平。
血病论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三篇。上篇系统阐述了血之概念、源流、生成、运行、调节、属性、生理、功能、血与气的关系;中篇从出血证、血虚证、血瘀证三方面对血病进行了深入探讨;下篇介绍了作者自己诊治现代医学11种常见血液病的临床经验。
时病论 电子书
本丛书由“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精选而来。该丛书畅销十余年,累计数百万销量,久居图书畅销榜前列。.所选医籍均为各位专家遴选精善底本,加以严谨校堪,为读者提供精确的原文。《时病论》为清代名医雷丰撰。全书8卷,列四时病70余种,从病因、病机、病状、治法、方药等方面详加论述,并于每一病证后附列自己治案。各病证持论有宗,作者总结自己临床经验,自拟60余种治法,切合临床实际,对后世颇有影响,对临床人员有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