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学术专著。

内容简介

中国学界选择“文学史”而不是“文苑传”或“诗文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体式,明显得益于西学东渐大潮。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类位置的偏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文学史”逐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

作为一种兼及教育与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学史”在20世纪的中国,产量之高,传播之广,蔚为奇观。从晚清学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提倡新知与整理国故终于齐头并进,文学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北大课堂曾走出不少名著: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1904)还只是首开记录,接踵而来者更见精彩,如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和《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吴梅的《词余讲义》(后改为《曲学通论》)、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白话文学史》、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及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游国恩的《楚辞概论》等。这些著作,思路不一,体式各异,却共同支撑起创立期的文学史大厦。

这本书着眼于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为中国文学史研究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作者陈方竞,1948年生,浙江海宁人。先后在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大学担任教职,1998年晋升为正教授,2002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4年1月调任汕头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鲁迅与浙东文化》《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陈方竞自选集》(上、下卷)、《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鲁迅、胡风与茅盾1930年代左翼文学批评之比较——以1933年“左翼新人”地缘小说为中心

鲁迅杂文及其文体考辨

附录

中、韩鲁迅研究比较与“东亚鲁迅研究”建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鲁迅研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韩国鲁迅研究

“东亚鲁迅研究”的建构

我对“新国学”的思考与认识

后记

学术史丛书

文学史研究丛书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是201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方竞。

得书感谢您对《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鲁迅译文全集》翻译状况与文本研究 电子书
本书系学界第一部对鲁迅300多万字文库全部译作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作者以宏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中外文化语境中考察鲁迅译作的选材特征、译介策略和翻译方法,揭示了鲁迅译作在现代翻译史上的重大价值,具有鲜明的学术创新性和理论意义。本书对鲁迅早期翻译的20多万字深奥难懂的文言译作的阐释尤可见出作者的功力,它对于广大青年学子阅读理解鲁迅译作中的宝贵遗产将有所裨益。
冯健男文学批评选集 电子书
冯健男先生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理论家,他的批评活动与共和国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参与了新中国建立以来近50年的文学史进程,影响了当代文学批评史的面貌。本书选编冯健男先生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汇集而成,共分为三编:第一编“废名研究专论”,第二遍“文学理论介入”,第三遍“现当代文学批评”,以展现其在文学批评研究领域中的贡献,同时对于当今文学批评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 电子书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中国经验研究创新工程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全体成员精诚合作,力图从转型期文学史研究、民间视角与经验研究、文学经验与价值研究、域外与本土深度互动四个层面,遵循社会史视野和思想史考察相结合的路径,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其根本特征,从中淬炼出与20世纪革命大潮相伴而生的中国经验,以资当下中国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重建。本书是上述议题协同研究的第一次结集。
鲁迅至赵家璧信札 电子书
本书为鲁迅至赵家璧一九三三到一九三六年的信札,另包括:致赵景深(一九二八年十月三十一日)、致罗體岚(一九二八年十一月日)、致陈浚(一九二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致钱君鋾(一九二八年七月十七日)、致顾颉刚(一九二七年七月三十一日)等内容。
“空间转向”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空间转向”为切入点,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空间转向”中所呈现的新型批评形态——空间批评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空间转向”与西方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发掘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批判精神实现途径的变革,完成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学批评在西方现实语境中的价值的评判和缺陷的反思,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当代化提供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