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光影论丛)

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光影论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百年中国电影创作发展与审美艺术演变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百年中国电影创作的发展进程,论述中国电影的审美创造和艺术流变,揭示不同时期或地域中国电影创作的风貌、特征与得失,对百年中国电影的创作主潮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第一章 大陆电影发展历程(上)(1905—1979)

第一节 艰难的拓荒(1905—1930)

(一)中国电影的萌芽(1905—1921)

(二)默片艺术的拓展(1921—1927)

(三)电影发展的混乱与困顿(1927—1930)

(四)本期电影创作概述

第二节 走向成熟(1930—1949)

(一)左翼电影潮兴起(1930—1937)

(二)抗战电影艰难发展(1937—1945)

(三)战后电影复兴(1945—1949)

(四)本期电影创作概述

第三节 曲折中的发展(1949—1979)

(一)“十七年”电影的曲折历程(1949—1966)

(二)“文革”电影的停滞与倒退(1966—1976)

(三)“文革”后的徘徊与复苏(1976—1979)

(四)本期电影创作概述

第二章 第一代导演与电影艺术

第一节 电影观念和审美追求

(一)“影戏为传播文明之利器”

(二)“影戏是由扮演的戏剧而摄成的影片”

(三)“电影剧”是“电影术”与“戏剧”的结合

(四)“影剧是一种独立的艺术”

第二节 张石川的《孤儿救祖记》

第三节 郑正秋的《姊妹花》

第四节 第一代导演的艺术创造

(一)在模仿和借鉴的摸索中艰难起步

(二)“海上各影片公司莫不各有其个性和特别之作风”

(三)注重伦理道德和追求戏剧刺激

第三章 第二代导演与电影艺术

第一节 电影观念和审美追求

(一)“电影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

(二)“视觉的形象的言语”和“绘画的表象的方法”

(三)“影戏实际上是用Montage构图而组成的”

(四)作者电影:“开麦拉是一支笔”

第二节 程步高的《春蚕》

第三节 吴永刚及其《神女》

第四节 孙瑜的《大路》

第五节 袁牧之及其《马路天使》

第六节 蔡楚生及其《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七节 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第八节 沈浮的《万家灯火》

第九节 费穆及其《小城之春》

第十节 郑君里的《乌鸦与麻雀》

第十一节 万籁鸣的《大闹天宫》

第十二节 第二代导演的艺术创造

(一)转向之一:确立中国电影的现代品格

(二)转向之二:确立中国电影的审美品格

(三)建构传统之一:现实主义的美学形态

(四)建构传统之二:民族电影的艺术追求

第四章 第三代导演与电影艺术

第一节 电影观念和审美追求

(一)政治本位、戏剧本体的电影观念

(二)“人民电影”及其“人民美学”的创建

第二节 石挥的《我这一辈子》

第三节 成荫、汤晓丹的《南征北战》

第四节 王苹的《柳堡的故事》

第五节 水华及其《林家铺子》

第六节 谢铁骊及其《早春二月》

第七节 崔嵬、欧阳红樱的《小兵张嘎》

第八节 凌子风的《骆驼祥子》

第九节 谢晋及其《红色娘子军》《芙蓉镇》

第十节 第三代导演的艺术创造

(一)近景和特写镜头的运用

(二)“苏联镜头”与影像画面构图

(三)蒙太奇艺术的接受与实践

(四)电影艺术的大众化、民族化探索

(五)第三代导演与中国电影传统

第五章 大陆电影发展历程(下)(1979—2005)

(一)迈向现代化(1979—1993)

(二)艰难的市场转型(1993—2001)

(三)在产业化进程中(2001— )

(四)本期电影创作概述

第六章 第四代导演与电影艺术

第一节 电影观念和审美追求

(一)探求电影语言现代化和电影艺术本体

(二)巴赞电影纪实美学的实践与反思

(三)“共和国情结”与人的理想信念坚守

第二节 张铮、黄健中的《小花》

第三节 郑洞天、徐谷明的《邻居》

第四节 吴贻弓及其《城南旧事》

第五节 颜学恕的《野山》

第六节 张暖忻的《青春祭》

第七节 吴天明的《老井》

第八节 黄蜀芹的《人·鬼·情》

第九节 谢飞及其《香魂女》

第十节 第四代导演的艺术创造

(一)“现实主义创作的精神品质”

(二)电影叙事艺术的多样化探索

(三)对影像造型艺术的努力追求

(四)含蓄深沉、意韵隽永的民族电影创造

第七章 第五代导演与电影艺术

第一节 电影观念和审美追求

(一)“说了点有个性的真话”

(二)“在电影形态和电影语言上有所探索创新”

(三)“叙事”“写人”与电影观念的深化

第二节 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

第三节 陈凯歌及其《黄土地》《霸王别姬》

第四节 黄建新的《黑炮事件》

第五节 田壮壮的《盗马贼》

第六节 吴子牛的《晚钟》

第七节 张艺谋及其《红高粱》《秋菊打官司》

第八节 胡玫的《远离战争年代》

第九节 周晓文的《二嫫》

第十节 第五代导演的艺术创造

(一)对中国电影现代性内涵的丰富和深化

(二)对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的革新和推进

(三)影像语言:融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为一体

(四)形象塑造:从侧重意象营造到注重人物刻画

第八章 新生代导演与电影艺术

第一节 电影观念和审美追求

(一)“老老实实地拍‘老老实实’的电影”

(二)个人记忆:“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三)“在这个纪实的方法上来把它做到最好”

第二节 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第三节 贾樟柯的《小武》

第四节 路学长的《长大成人》与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

第五节 新生代导演的艺术创造

(一)个人记忆中的成长体验与底层影像

(二)日常性、开放性的电影叙事

(三)着意于客观纪实的影像风格

(四)本色现实主义的电影精神

第九章 台湾导演与电影艺术

第一节 台湾电影发展历程

(一)台湾电影的初创期(1925—1949)

(二)台湾电影的发展期(1949—1982)

(三)台湾电影的成熟期(1982— )

(四)台湾电影创作概述

第二节 电影观念和审美追求

(一)“健康写实主义”:不彻底的写实电影观

(二)新电影:写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

(三)后新电影时期:多元发展的美学观

第三节 李行的《养鸭人家》

第四节 白景瑞的《家在台北》

第五节 胡金铨的《侠女》

第六节 陈坤厚的《小毕的故事》

第七节 王童的《稻草人》

第八节 侯孝贤及其《童年往事》《悲情城市》

第九节 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第十节 李安及其《饮食男女》《卧虎藏龙》

第十一节 蔡明亮的《爱情万岁》

第十二节 台湾导演的艺术创造

(一)对写实主义影像风格的探索

(二)对民族化艺术审美的建构

第十章 香港导演与电影艺术

第一节 香港电影发展历程

(一)香港电影的初创期(1909—1949)

(二)香港电影的发展期(1949—1967)

(三)香港电影转型时期(1967—1979)

(四)香港电影繁荣时期(1979—1997)

(五)香港电影多元共生时期(1997— )

(六)香港电影创作概述

第二节 电影观念和审美追求

(一)电影“贯居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位置”

(二)电影娱乐化、本土化及现代化变革

(三)走向后现代的个性、独立与多元

第三节 朱石麟、白沉的《一板之隔》

第四节 吴宇森的《英雄本色》

第五节 徐克的《黄飞鸿》

第六节 关锦鹏的《阮玲玉》

第七节 王家卫及其《重庆森林》

第八节 许鞍华的《女人,四十》

第九节 陈果的《香港制造》

第十节 香港导演的艺术创造

(一)动作片:香港电影对于世界电影的突出贡献

(二)喜剧片:从寓教于乐到娱乐搞笑

(三)黑社会片:黑社会文化与“黑色”美学

后记

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光影论丛)是201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 张光玉。

得书感谢您对《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光影论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光影中国梦.镜语中国卷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西洋镜》:银幕梦的起源;《生死抉择》:永不言悔的抉择;《站台》:时代从这里转身;《大腕》:一场游戏一场梦;《首席执行官》:一个品牌神话的诞生等。
数字影像颜色再现原理 电子书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本科规划教材”系列之一。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影视制作中从拍摄到显示的数字影像颜色再现原理以及相关的颜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内容包括传统色度学和高阶色度学的基本理论、颜色再现、摄影机和显示设备的颜色信息处理流程和原理、数字颜色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相关概念,以及数字电影制作的颜色管理等内容。本书可作为影视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技术工作者参考
光影中国梦.燃情时代卷 电子书
本丛书选取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的中国电影佳片,从不同角度表现民族求索、社会变革和中国人追寻个性觉醒的精神历程,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走向国际化的民族诉求,展现在历史的烽烟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进取向上的精神,以“中国梦”的眼光去阐释和破解当代中国主流电影。
在路上——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 电子书
20世纪80年代到今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具变革的年代,这是中国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纪实摄影的黄金时代。《在路上跨越时代的影像记忆》汇集了30余组中国**优秀的人文纪实摄影师的拍摄专题。这些摄影师中既有安哥、李江树、杨延康、贾国荣等知名摄影家,也有当下甚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年轻摄影师。本书纳入的摄影专题具有拍摄时间跨度大、拍摄深入、拍摄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等特点。这些作品感人到深,耐人寻味,是我们这
电影节奏—从剧作到影像 电子书
本书从剧作和影像分别着眼,结合大量影片实例,从“节奏总谱”到局部节奏效果,分析和归纳电影节奏生成的基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