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史论

明清社会史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阶层流动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明清社会史论》是何炳棣代表作之一,是探索明清500多年间中国社会结构及阶层流动的历史巨著。何炳棣先生采用近100种科举史料,以计量法统计附有三代履历的明清进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等关键性史料,分析进士及举贡4万个案例,并运用社会分层化和社会流动理论,解释明清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紧密联系。并以律令、方志、传记、家谱、社会小说等大量史料,观察明清两代社会与家庭事务,探讨社会流动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会概念,深入地诠释了科举体制下的社会流动。《明清社会史论》是何炳棣先生的经典之作,对明清时期科举、社会阶层及社会流动的研究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译者徐泓先生,中国台湾地区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客座教授,其翻译专业准确。尤其难得的是,徐先生同时添加了长达万言的译者注,详细查对史源,列举并评介过去几十年间涉及明清时期社会阶层、结构与流动的各种论着,这对于广大读者理解何先生英文原著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

作者何炳棣,浙江金华人,1917年生于天津,1934年就读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从蒋廷黻、刘崇铉、雷海宗、陈寅恪及冯友兰等名教授学习。1938年大学毕业,旋前往大后方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助教及教员。1944年考取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并于次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1952年以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英国的土地问题、土地改革运动及土地政策为题获博士学位。何炳棣获得博士学位前,已于1948年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63年转往美国芝加哥大学,1965年更荣任同校汤普逊(James Wesffall Thompson)历史讲座教授;1966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75—76年被公推为美国亚洲研究学会会长,乃该学会的首位亚裔会长,也是迄今唯一的华人会长;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出版说明

中译本自序

原著第二版自序

原著初版自序

译者序:何炳棣教授及其《明清社会史论》

前言

第一章 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分层化

第一节 基本反论

第二节 社会分层化

第三节 教育与财富同为决定社会地位之主要因素

第二章 社会身份制度的流动性

第一节 法理上缺乏对社会流动的有效阻碍

第二节 明代特殊身份进士的统计

第三节 社会文学所见身份制度的流动性

第四节 社会为儒家意识形态所渗透

第三章 向上流动:进入仕途

第一节 史料的简要评述

第二节 统计分析

第四章 向下流动

第一节 抽样的家谱记录

第二节 人文环境

第三节 竞争激烈的考试制度

第四节 有限度的荫叙

第五节 财富的减少

第六节 家庭制度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第一节 科举与官学

第二节 社学与私立书院

第三节 帮助举子应试的社区援助机制

第四节 宗族制度

第五节 出版印刷

第六节 战争与社会动乱

第七节 人口与经济因素

第六章 科举的成功与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

第一节 各省的人口

第二节 以省份区分的科举成功者之地理分布

第三节 社会流动率的地域差异

第四节 科甲鼎盛的地区

第七章 概括与结论

附录 社会流动的案例选

引用书目

译注与按语引用书目

明清社会史论是201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何炳棣。

得书感谢您对《明清社会史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