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

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论述了历史事实的特殊性与儒家道德理念所诉求的普遍性两者间的复杂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的核心是历史事实的特殊性与儒家道德理念所诉求的普遍性两者间的复杂关系。儒家思想与传统中国历史思维之间,有其互相渗透性,历史思维更是深刻地浸润在儒家人文精神之中;但是两者之间又有其内在紧张性。这种互相渗透性与内在紧张性尤其表现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以及史家所研究的历史事实的“特殊性”(particularity)与儒家道德理念所诉求的“普遍性”(universality)之间。

作者简介

作者黄俊杰,台湾省高雄县人,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历史学博士,现任台大历史学系教授、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当代孟子学研究的专家。对东亚儒学的研究有杰出的成果著有《孟学思想史论》、《孟子》(1993)、《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999)、《MencianHermeneutics:AHistoryofInterpretationsinChina》(2001)等书,编有《孟子思想的历史发展》(1995)、《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一):通论篇》(2001)、《NormsandtheStateinChina》(1992)、《CulturalChangeinPostwarTaiwan》(1993)、《ImperialRulershipandCulturalChangeinTraditionalChina》(1994)、《TimeandSpaceinChineseCulture》(1995)等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自序

序论 儒家人文精神传统与中国史学

一、引言

二、儒家人文传统中的历史意识

三、中国历史思维中的儒家元素

第一部 中国历史思维的核心及其呈现

第一章 中国传统历史思想中的时间概念及其特质

一、引言

二、从“时间”萃取“超时间”

三、“超时间”在“时间”中展现

四、结论

第二章 中国历史写作中史论的作用及其理论问题

一、引言

二、传统中国历史写作中“事”与“理”之关系的演变

三、史论的作用(1):从“殊相”到“共相”

四、史论的作用(2):以“今”释“古”,“古”为“今”鉴

五、史论的作用(3):融贯“事实判断”与“道德判断”

六、结论

第二部 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的展开

第三章 中国古代儒家历史思维的方法及其运用

一、引言

二、儒家历史思维中的“时间”概念

三、儒家历史思维的方法:“比”与“兴”

四、古代儒家历史思维的运用

五、结论

第四章 儒家论述中的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

一、引言

二、儒家的历史叙述是证立普遍理则的手段

三、儒家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之间的紧张性:经典中的“道”与圣人

四、解经以求“道”的两种方法及其问题

五、结论

第五章 儒家历史叙述的特质:朱子历史叙述中的圣王典范

一、引言

二、宋儒历史叙述的几个面向

三、朱子历史叙述中潜藏的思想内涵

四、对“即史以求理”之质疑及其回应

五、结论

第六章 儒家历史解释的理论基础:朱子对中国历史的解释

一、引言

二、中国历史的分期:其政治及其文化

三、朱子历史解释的理论基础及其问题

四、朱子历史解释的现实用心

五、结论

第三部 中国历史思维的现代转化

第七章 钱穆史学中的“国史”观与儒家思想

一、引言

二、钱穆“国史”观的内涵及其历史背景

三、钱穆“国史”观中的史学方法论

四、钱穆“国史”观在现代中国史学史中的意义

五、钱穆史学中的儒家思想

六、结论

结论 儒家思想与传统中国历史思维中的人文精神

附录一 中国历史思维的特征

附录二 全球化时代朱子“理一分殊”说的新意义与新挑战

志谢

引用书目

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是2016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黄俊杰。

得书感谢您对《儒家思想与中国历史思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 电子书
第十六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
中国历史地理及地名文集 电子书
本书分为三部分:一是历史地理研究,包括对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二帝若干史实的考证,对《穆天子传》及穆天子西征的研究,对西周初年营造成周城的考证及对洛阳城址变迁的研究,对春秋战国至汉代中山国的研究,对汉初赵佗占据龙川古城的历史影响,以及对大运河的研究等;二是地名研究,主要有《谈地名学与历史研究》,以及对我国县命名的研究,对有关地名考证的诸多问题的研究等;三是对谭其骧师的回忆文章及一些有关历史方面的著作
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 电子书
本书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挖掘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遗产,分别探讨了王国维、陈寅恪、陈垣、胡适、顾颉刚、傅斯年,以及孟森、吕思勉、岑仲勉、钱穆、汤用彤、徐旭生、陈梦家、徐中舒、谭其骧、唐长孺等考证名家的成就,评价他们在20世纪学术史上的地位;同时首次做到将1949年以后台港历史考证学名家置于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的总题目下进行考察,评述了劳榦、严耕望、饶宗颐、张光直的贡献;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新历史考证学
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