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探讨婴儿早期主观世界的发展过程,提出层阶自我的理念,对新晋父母有启示。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客体关系的角度,以自我感的发育为线索,集中讨论了婴儿早期(出生至18月龄)主观世界的发展过程。
作者简介
作者Daniel N. Stern(1934.08.16—2012.11.12), 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一位杰出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生前是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康奈尔大学医疗中心-纽约医院荣誉教授,致力于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在婴幼儿试验研究以及婴儿观察方面的工作把精神分析与基于研究的发展模型联系起来,对当下的心理发展理论有重要的贡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译丛编委会
通过译著学习精神分析
前言
导论
第一部分 问题及其背景
第一章 探索婴幼儿的主观体验:自我感的核心作用
第二章 婴幼儿期视角与方法
观察婴幼儿和临床婴幼儿
发展主题相关理念
自我感的发展进程
第二部分 四种自我感
第三章 显现自我感
小婴儿观察:婴儿研究的革命
临床与父母的小婴儿(young infant)观
显现自我感的性质:对过程和结果的体验
形成显现自我与他人感所涉及的过程
理解婴儿主观体验的途径
第四章 核心自我感:I. 自我与他人
组织的自我感(organized sense of self)的性质
识别自我不变量的自然机会
识别自我不变量(self-invariants)
整合自我不变量
第五章 核心自我感:II. 自我共在他人
作为客观事件的自我共在他人
作为主观体验的自我共在他人
诱发伴随
与无生命物的自我调节体验
第六章 主观自我感:I. 概述
聚焦主体间性的背景
主体间关联的证据
朝向主体间关联的跃进的特质
第七章 主观自我感:II. 情感调谐
分享情感状态的问题
其他概念
调谐的证据
调谐的潜在机制
感觉的统一
被调谐的是什么样的内在状态?
交流活力情感:艺术与行为
调谐作为通向语言的阶石
第八章 言语自我感
第二年出现的新能力
语言对自我—他人关联的影响:新的“共在”方式
第三部分 临床应用
第九章 从临床角度看“观察婴儿”
体质性差异与显现关联
核心关联
主体间关联
失调谐与调谐
言语关联
第十章 治疗性重建背后的理论的启示
刺激屏障、对刺激和兴奋的早期处理,以及正常自闭期概念
口欲性(orality)
本能:本我(id)和自我(ego)
未分化及其推论:“正常共生”、过渡现象、自体/客体
自我调节他人的发展性命运
情感状态—依赖体验
分裂:“好”与“坏”体验
作为个体发生理论核心问题的幻想与现实
第十一章 重建发展性过去的治疗过程的启示
把传统临床—发展主题视为生命主题的启示
把不同自我感视为年龄特异性敏感期主题的启示
后记
参考文献
婴幼儿的人际世界:精神分析与发展心理学视角是2017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瑞士] Daniel N. Stern。
得书感谢您对《婴幼儿的人际世界:精神分析与发展心理学视角》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