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丛书”系列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以信用体系的发展历程为脉络,介绍了东西方信用体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其目的是以古鉴今,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一方面,信用体系的推进必须建立在信用活动的内生需求之上;另一方面,信用体系建设必须立足当时当地国情,契合社会时代背景。这为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参考。
本书准备充分、内容详实,观点鲜明、立意宏远,文笔流畅、论证有力。本书适合所有希望对信用体系发展规律、信用体系建设有所了解和把握的读者阅读。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与财政金融的作用
一、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三、财政金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
前言
第一章 信用与信用体系概述
一、信用的基本含义
(一)社会学含义
(二)经济学含义
(三)马克思信用理论
(四)信用目的和形式的演化
二、信用体系的组成
(一)信用主体的演化
(二)信用契约中经济关系的演化
(三)信用保障制度
(四)信用产业化
第二章 西方信用体系演化
一、古典时期:早期信用体系框架的确立
(一)合作习俗与早期信用行为
(二)宗教与法律
二、中世纪:信用体系逐步成形
(一)中世纪信用体系演化进程
(二)宗教势力的信用活动和贡献
(三)国家与政府的信用活动和贡献
(四)商人与行会的信用活动和贡献
三、近代:信用体系趋于成熟
(一)近代信用体系演化进程
(二)商业信用的发展
(三)银行信用与现代银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四)股份信用与现代公司制度
(五)信用服务机构
四、现代:信用体系的完善及其特点
(一)信用产品极大丰富
(二)信用服务机制日渐成熟
(三)信用法律体系与监管制度不断完善
(四)公共征信系统建立
第三章 古代与近代中国的信用体系
一、传统中国的社会特征
(一)土地黏性带来的低社会流动性
(二)差序格局产生的道德礼节
二、传统中国的信用体系
(一)民间信用
(二)政府信用
三、商业发展后信用体系的变化
(一)宋代以后的商业发展
(二)商业推动信用体系演进
四、近代以后信用体系的变化
(一)近代社会巨变
(二)信用体系近代化
第四章 新中国信用体系演化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计划信用体系(1949—1977年)
(一)国家计划信用体系的特征
(二)近代中国信用体系和国家计划信用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起步阶段(1978—2011年)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二)改革开放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历程
(三)发展与问题
三、新时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加速阶段(2012年至今)
(一)马克思信用理论的中国化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四)党的二十大对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第五章 中西方信用体系演化比较与演化规律
一、信用体系演化差异
(一)演化路径不同
(二)社会经济背景不同
(三)制度供给主体不同
二、信用体系演化的一般规律
(一)信用体系演化的内在动因:利益
(二)信用体系内部各要素的自然优化
(三)成熟信用体系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体系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体系的构成
(一)唤醒中华民族血脉里的诚信基因成为当务之急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体系的内涵
(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四大重点领域
(四)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两套信用机制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用体系与西方的区别
(一)主要矛盾不同
(二)包含内容不同
(三)构建手段不同
参考文献
现代信用体系建设(中国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丛书)是202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庄毓敏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现代信用体系建设(中国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建设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