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根柢百家津梁:卿希泰道教论集

华夏根柢百家津梁:卿希泰道教论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编选近百年以来学术大家之精品,得以入选丛书的作者都是各学术领域的代表人物。

内容简介

卿希泰教授奉献给学界的这本新论集,是应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约请而编选的。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编的“大家学术”丛书,旨在编选近百年以来学术大家之精品,得以入选丛书的作者都是各学术领域的代表人物。作为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杰出教授、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卿希泰教授,是从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重点学科中遴选的享受院士待遇的文科杰出教授,这在中国人文学科领域是极其崇高的荣誉。卿希泰教授以他在道教学领域数十年的辛勤耕耘,和在国际宗教学界的极高声誉,堪称当代道教学研究的一代大家。

卿希泰教授著作等身,所撰写的一百余篇道教学论文,曾先后有《道教文化新探》《刍荛集》《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研究》结集出版。《卿希泰论道教》,共选编先生撰写的十一篇论文,分为道教综论、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道派史研究、道教的政治思想研究、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五个专题。先生既关注道教的历史、思想研究,也注意道教与当代社会关系的探讨,这种古为今用的学术关怀,大致反映先生数十年道教学术研究的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中国学者所研究的道教学的主要问题。先生去世前年事已高,但在道教学领域,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地继续探索耕耘,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学术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人学习和体悟。

作者简介

作者卿希泰,1949年5月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革命青年组织“中国火星社”,并任四川大学分社社长。新中国成立之初,曾参加接管四川大学的工作。1951年四川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毕业。1957年曾任四川大学生物系党总支书记,1959年曾负责创建四川大学哲学系,并任该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1980年曾负责创建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并任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科规划。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大家学术编委会

弁言

道教史研究

中国道教史研究的意义

道与三清关系刍议

道教在巴蜀初探

道教与古今社会政治

元代前期统治者崇道政策初探

试论道教对中国传统科技的贡献

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派史研究

天心正法派初探

道教神霄派初探

全真道在金代的产生及其思想特点

武当清微派与武当全真道的问题

南宋时在南方兴起的一个金丹道派 ——紫阳派的形成及其传系和特点

道教思想研究

试论《太平经》的乌托邦思想

《太平经》的知人善任思想浅析

试论《太上洞渊神咒经》的乌托邦思想及其年代问题

张宇初的“天人一致”的宇宙观和修道论

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百年来道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我和道教文化研究

华夏根柢百家津梁:卿希泰道教论集是2018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卿希泰。

得书感谢您对《华夏根柢百家津梁:卿希泰道教论集》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什译《妙法莲华经》的泰译研究 电子书
《法华经》是泰译本最多的大乘佛教经典。这些泰译本可分成两个系统:一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妙法莲华经》和直接译自中文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二是梵文系统的泰译本。本书作者重点考察了什译系统的泰译本,分析诸译本译者如何处理大乘佛教与南传佛教在义理、文化上的契合与歧异,聚焦于译者与文本意义之间的关系的探讨。
道教学刊(2020年第1辑/总第5期) 电子书
《道教学刊》为集刊,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引领国际道教学术前沿。每辑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本辑包括《遵道而得路——法国学者傅飞岚教授访谈》《关中地区新发现的两通元代全真教碑石》《镜像关系的经典——佛说罪福报应经>和太上说转轮五道宿命因缘经>》等10篇文章。本集刊的出版介绍了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提供
爱有差等: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 电子书
本书以文化散论的形式,围绕先秦儒家与华夏制度文明的构建这一主题,从孔孟经典著述原文出发,归纳并阐述先秦儒家对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主张。包括政治制度(强调君主、贵族、平民三方势力均衡)、经济制度(主张自由贸易)、刑罚制度(反对连坐)、统筹制度(合理税收、储蓄未来)、分配制度(比如森林使用权)、福利制度(“哀哉鳏寡”),等等。书稿反复强调建立在“爱有差等”基础上的小共同体(家庭、家族、社区)的重要性,认
易学研究新视野:从综合百家到融通三教 电子书
《周易》素称“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传统社会必读的文化经典、智慧经典。本书广泛搜求、认真解读相关文献资料,充分吸收、借鉴学术界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简要评述了《周易》的结构形式和流传过程、核心思想及当代价值等,系统考察了《周易》经传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内在关联,深入探寻了易学思想在儒释道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表现形式,并力求多角度、全方位诠释、总结当代易学研究成就。
由人而圣而希天:清儒刘沅学术思想研究 电子书
刘沅(1767~1855),祖籍湖北麻城刘家沟,先祖于明末迁蜀。刘沅出生于双流云栖里,嘉庆十二年(1807)迁居成都淳化街。因刘沅在双流和成都的书塾中均有一株古槐,故世称刘沅为“槐轩先生”,其学为“槐轩之学”。刘沅是学问大家,现存著述逾200卷。本书作者2010年开始以槐轩学派的学术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以刘沅所关怀之社会历史问题为轴心展开探讨,阐明其逾出当时知识界义理与考据之争的真正深意,在于重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