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中国秦朝、西汉和东汉的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16章,主要梳理和论述了秦朝、西汉和东汉三个历史时期的哲学观念、命题、思潮、人物、著作及其成就、意义等内容。

此外,本书还部分涉及了秦国和汉魏之际的哲学。秦汉哲学是如何展开的?它包括什么主题、线索,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都是本书关心的重点。

作者简介

作者丁四新,湖北武汉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学科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哲学、出土简帛思想、儒家哲学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

第一章 从秦国到秦朝:以法家为主导的政治哲学

第一节 从秦简《为吏之道》《语书》看秦法治主义的强化

一、官吏角色内涵的转变:《为吏之道》与《语书》比较

二、《语书》与秦法治主义的强化

第二节 秦始皇的哲学思想

一、秦朝的历史哲学:秦得水德之说

二、作为君主理想的“皇帝”观念与秦人的道德观

三、形神、方术与政治

第三节 李斯的法家哲学

一、始皇时期的李斯思想

二、二世与李斯的哲学:“肆意极欲”的权力享乐主义与刻薄至极的“督责之术”

第二章 杂糅与会通:《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一、吕不韦其人

二、《吕氏春秋》的编写及其相关问题

第二节 天道观与历史哲学

一、天道观:本体论与圜道观

二、《有始览·应同篇》的历史哲学与秦汉的五德终始说

三、《慎大览·贵因》的贵因说与《察今》的因时变法观

第三节 生命哲学:“贵生”和“重己”

一、生命的本源与本体

二、贵生和重己的生命哲学

三、生命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关联

第四节 《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贵公去私、形名说与主术

一、“贵公”“去私”与“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二、形名学说与言谓理论

三、主术:正名审分与主因臣为

第三章 汉初的思想斗争与黄老思潮

第一节 汉初的思想斗争

一、改朝换代的合法性与德运之争

二、刑名法术与黄老的思想斗争

三、儒家与黄老道家的思想斗争

第二节 陆贾、贾谊的哲学思想

一、陆贾的哲学思想

二、贾谊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黄老思潮及其思想要旨

一、汉初的黄老思潮

二、何谓黄老道家与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的主要思想

第四章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哲学

第一节 早期公羊学与董仲舒的发展

一、早期公羊学

二、董仲舒著述及其对公羊学的发展

第二节 宇宙论及“天人相与”的思想体系

一、董仲舒对古代阴阳、五行观念的吸收和发展

二、董仲舒的宇宙论建构

三、天谴说与天命观

第三节 人性论:善质与三品

一、董仲舒的人性论证成

二、民待教而善

三、董仲舒对古代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节 “深察名号”的认识论

一、求天意以教化天下

二、正名思想

三、知行关系

第五节 政治哲学

一、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时代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政治正当性根据与统治合法性原则

三、经权观和《春秋》决狱

第五章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气”与宇宙论

一、气

二、气本宇宙论

第二节 “自然”概念

一、《淮南子》的“自然”叙述及推阐

二、“形物”自然论对“元气”宇宙论的完整开显

第三节 以“性命之情”为核心的生命哲学

一、确立“性命之情”的核心地位并发挥其关键作用

二、“人”的主体确立及客观把握

三、《淮南子》生命哲学的内蕴与表征

第四节 对儒家思想的吸收

一、“六艺”与《论语》

二、孔子及其弟子们

三、仁义观念

第六章 诸子分派观念的演进与司马迁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先秦至汉初的诸子分派观念

一、《孟子》《韩非子》《荀子》《庄子》中指称诸子学派的概念

二、先秦至汉初诸子的学派评判观念

第二节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与班固《汉志》九流十家之说

一、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诸子学思想

二、班固《汉志》的“九流十家”之说

第三节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观念

一、司马迁的史学观

二、司马迁的天人观

第七章 西汉周易哲学与谶纬思潮

第一节 西汉易学的传承与《周易》经学地位的变迁

一、西汉易学的传承与传习者

二、《周易》经学地位的变迁与“《易》为之原”的提出

第二节 西汉易学的主要问题及其在思想解释上的转变

一、西汉易学的主要问题

二、西汉易学在思想解释上的转变

第三节 马王堆帛书《易传》的哲学思想

一、从帛书《易传》看孔子解《易》的原则

二、《易》之义萃阴与阳

三、乾坤说与龙德说

四、帛书《二三子问》等篇的政治哲学

第四节 孟喜、京房的周易哲学

一、孟喜、京房其人及其著作

二、孟喜的卦气说

三、京房的易学思想

第五节 谶纬思潮与《易纬》的哲学思想

一、谶纬思潮的兴起与流行

二、《易纬》的哲学:“易一名而含三义”与“有形生于无形”的宇宙本体论

三、《易纬》的哲学:乾坤说、八卦说、爻辰说和卦气说

第八章 刘向、刘歆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刘向、刘歆简介

第二节 刘向、刘歆的五行灾异说和新德运观

一、《洪范五行传论》与《汉书·五行志》

二、《汉书·五行志》所录《洪范·五行》经传及其问题

三、刘向、刘歆的新德运观及二人在《五行传论》上的差别

第三节 从《汉书·律历志》论刘歆的天道观

一、数者,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

二、天地之数、中数、九六之数与三统说

三、以太极元气为本体,以阴阳五行为生化法则

四、以儒经为依据,对三统说作了经典论证

第四节 刘向的性情说与政治哲学

一、性情说:以先后、未发已发论性情及性情各有善恶

二、政治哲学:以仁义为主干的治国之道

第九章 严遵与扬雄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严遵其人与《老子指归》

一、严遵其人

二、《老子指归》简介

第二节 严遵《老子指归》的哲学思想

一、宇宙论哲学

二、生命哲学:形神论与养生论

三、“无为”“自然”概念与政治哲学

第三节 扬雄的生平与著作

一、生平与著作简介

二、《太玄》《法言》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第四节 扬雄的玄哲学、宇宙论与人性论

一、《太玄》以“玄”为中心的哲学系统

二、以浑天说为主导同时兼容盖天说的宇宙论

三、“善恶混”的人性论与“君为臣纲”的伦理学说

第十章 桓谭与张衡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桓谭的形神论思想

一、桓谭的生平与著作

二、形神理论与对天鬼信仰的批判

第二节 桓谭的经验认识论与政治哲学

一、“习学”与“效验”的经验认识论

二、“举本抑末”“王霸二盛”的政治哲学

第三节 张衡的宇宙论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二、浑天说思想及其贡献

第四节 张衡的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

一、政治哲学:事依礼制与驳谶返经

二、“与仁义乎逍遥”的人生哲学

第十一章 《白虎通德论》的儒学理论系统与思想贡献

第一节 《白虎通德论》的产生背景

一、《白虎通德论》的产生背景

二、《白虎通德论》与谶纬的关系

第二节 《白虎通德论》所构造的儒学理论系统

一、以宇宙论为基础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宗教观

二、《白虎通德论》的特点及评价

第三节 天人关系

一、天、地、人

二、天人关系

第四节 性情说与寿命论

一、六情扶成五性

二、寿命论

第五节 三统说

一、三统与通三统

二、三教

三、五行更王说

第六节 三纲六纪说

一、三纲六纪说

二、对三纲思想的评价

第十二章 王充的自然哲学

第一节 王充的生平及著作

一、生平

二、著作

第二节 自然观:“天”与“气”

一、天

二、气

三、天人关系

第三节 人性论

一、人生之三累与三害

二、人性论

第四节 认识论:“实知”与“效验”

一、实知

二、效验

第五节 历史观:德力与时命

一、德与力

二、时与命

第六节 对鬼神思想和儒家的批判

一、对鬼神思想的批判

二、对儒家的批判

第十三章 王符、崔寔、仲长统、徐干哲学思想合论

第一节 汉末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潮通说

一、汉末的社会政治背景

二、汉末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潮通说

第二节 王符的“德化”思想和“崇本抑末”的主张

一、生平与著作

二、“德化”思想

三、“崇本抑末”

第三节 崔□的霸政论

一、霸政论

二、人情论与畏民论

第四节 仲长统的无神论与政治哲学

一、无神论思想

二、政治哲学

三、对伦理政治的反思

第五节 徐干的天道观与人才观

一、天道观

二、人才观

第十四章 荀悦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生平及著作

第二节 “性三品”与“情不主恶”说

一、“性三品”

二、“情不主恶”

第三节 “三势”的天人观

一、三势

二、天人观

第四节 重真实与定道义

一、重真实

二、定道义

第五节 社会、政治批判

一、社会批判

二、政治批判

第十五章 汉末易学与易学在汉魏之际的转变

第一节 东汉易学的传承

第二节 汉末易学的象数建构与思想主旨

一、郑玄以乾坤爻辰说为中心的象数学

二、荀爽的乾升坤降说和卦变说

三、虞翻的象数学:互体、卦变、月相纳甲等易例

四、汉末易学的象数逻辑和思想主旨

第三节 从象数到义理:汉易的弊病与王弼《周易略例》

一、汉易的方法与弊病

二、从象数到义理与王弼的《周易略例》

第十六章 道教的形成与《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道教的形成

一、道教的萌芽与教团的形成

二、思想来源与理论形成

第二节 《太平经》的宗教哲学思想

一、《太平经》简介

二、道与气:《太平经》在宗教理论的哲学基础

三、神道设教:《太平经》的早期道教理论

第三节 《老子想尔注》的哲学思想

一、《老子想尔注》及其解《老》方法

二、“道体”说

三、“道气”说

四、道诫

五、至诚与为善的修道工夫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是202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丁四新。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历史哲学 电子书
本书由作者在厦大开设“历史哲学”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是我国第一本以”历史哲学”命名的学术著作。朱谦之在此书中不仅系统阐发了他的历史哲学理论,而且还运用历史哲学的理论方法来解析世界哲学的发展历程。与梁漱溟探寻东西哲学的不同发展路向有所不同,朱谦之则探寻东西哲学的共同发展路向。
秦汉土地制度研究:以简牍材料为中心 电子书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讨论简牍材料中的土地制度,尤其学界存在争议或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英美卷 电子书
全面深入地介绍了英语世界中的中国文论研究。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东亚卷 电子书
本书主要梳理与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在日本与韩国的介绍、研究及其影响的状况。由于一千多年以来接受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日本汉学不仅起源甚早,而且在世界汉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韩国的汉学也同样历史悠久、根深叶茂,尤其是自现当代以来学者辈出,成就显著。
秦汉史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 电子书
本书从史家、史著研究,历史理论研究,以及《汉书》三个层面对了秦汉史学的发展脉络与基本状况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