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第三卷1919-1949)

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第三卷1919-1949)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丛书,本册是第三卷。

内容简介

本卷以1919至1949这三十年欧美文学中国化的进程是与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要求相契合为基本特征,以“五四”启蒙、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左翼文学运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参照系,在关注具体的中国化史实的基础上,探究了这一时期欧美文学中国化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以及经验教训。

作者简介

作者王钢,吉林师范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曾在国内期刊发表过数十篇研究论文,如《“文学文化史”观念与外国文学教学中的经典阅读问题》《论福克纳小说<熊>的生态伦理观念》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论

第一个问题: “五四”何以成为欧美文学引进的爆发期

一、欧美启蒙思想的价值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二、对欧美启蒙思想的差异化接受:以易卜生文化景观为例

三、启蒙为何不能担负历史重任

第二个问题: 文学革命话语下欧美文学“中国化”的特点

一、写实和“为人生”的欧美文学的引进:从尼采到拜伦

二、作为显性现象的欧美弱小民族文学的“中国化”

第三个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文学译介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

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欧美文学译介研究及价值选择

二、具有民主思想的早期知识分子的欧美文学译介研究及价值选择

三、具有自觉目的的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欧美文学译介研究及价值选择

第四个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传播为欧美文学“中国化”带来的新气象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形成与传播

二、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接受

三、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译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深化

第五个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话语的建立对欧美文学“中国化”的积极意义

一、革命文学的论争与左翼文学话语的层累

二、以高尔基为中心的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第六个问题: 论争对欧美文学“中国化”的发展趋势的推动作用

一、关于欧美文学“中国化”工具载体的论争

二、关于欧美文学“中国化”路径与方向的论争

三、关于欧美文学“中国化”基本原则的论争

第七个问题: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领欧美文学“中国化”的新航向

一、《讲话》的历史地位与基本内涵

二、《讲话》对欧美文学“中国化”的引领作用与指导意义

第八个问题: 解放区出现了欧美文学“中国化”的新景象

一、周立波鲁艺讲稿与《讲话》精神的契合

二、《讲话》精神在当时的传播与影响

三、《讲话》影响下解放区欧美文学“中国化”的新景象

第九个问题: 1919年至1949年欧美文学“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一、对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强调

二、“为我所用”的“转化性创造”原则

三、“中国化”来源的“两种话语范式”

四、报章杂志等现代传媒的促进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第三卷1919-1949)是202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钢。

得书感谢您对《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第三卷1919-1949)》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论集 电子书
本书以美国亚裔文学的总体性研究为开端,收录了亚裔各个族裔文学分支的研究成果——日裔、韩裔、印度裔、菲律宾裔和越南裔文学中的经典作家和作品研究,展示了我国学者在美国亚裔文学研究领域的论文成果。
北漂诗篇(第三卷) 电子书
本书共两辑,收录了《煤矿掘进工》《北漂者纪年》《骑行》《忘不了》《九月的月光》《转河》《南瓜的微笑》《紧急联系人》《北京地铁八通线》等诗作。
欧美生态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生态叙事 电子书
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动物生态文学与神秘叙事编、植物生态文学与神秘思想叙述编、生态文学与生态文化观念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论纲 电子书
本书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之一种,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专著。全书由绪论和6章内容组成,主要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即如何着眼于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构建努力实现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有机融合,其中包括“中国化”历史成因的剖析以及标志性成果的概括;“中国化”时代创新需要厘清的价值观念、理论体系、思想资源的整合以及大众
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既有关于比较文学的个案研究,又有整体述评;既有对比较文学热点问题的质疑与回应,又有方法论问题的批评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