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国时空社会学论坛推动学科发展,新书收录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崛起的中国正在大步走向世界,实现伟大复兴,这给时空社会学提出了许许多多引人入胜的新议题。在景天魁先生的倡导和大力推进下,首届时空社会学论坛2014年在西安举办。第二届时空社会学论坛2015年由北京工业大学承办。第三届时空社会学论坛以“时空维度下的中国社会转型”为主题在兰州大学举办。目前,“时空社会学”这一分支学科在中国逐步形成。《时空社会学:记忆和认同》收录的一部分文章是近年来发表的关于时空社会学研究的成果,另一部分文章是中国社会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时空社会学”论坛的入选论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解读中国社会发展之谜的新视角
一、时空视角:“解读中国发展之谜”的独特路径
二、时空理论:将中国社会发展解读与学术传统的接续
三、时空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经验的分析工具
四、简短结语
时空维度与复杂社会治理之道[1]
一、中国社会治理情境的复杂性
二、复杂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
(一)追求单一性和简单化是西方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
(二)强调综合性与整体性是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
(三)复杂社会治理要求采取适应复杂性的思维方式
三、复杂社会治理的基本策略
(一)完善适合中国复杂社会的民主治理形式
(二)形成“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的治理机制
(三)秉持兼容并包、合作共进的治理理念
(四)坚持底线思维,构建民生为本的治理体系
网络社会的时空扩展、时空矛盾与社会治理
一、时空压缩与时空扩展
二、网络社会的时空扩展
三、时空矛盾与社会治理
流动的消费本土性:劳动力迁移中的文化随迁
一、问题的缘起
二、分析性概念:消费本土性、消费普世性与文化随迁
三、劳动力流动与文化随迁需求
四、文化随迁的市场化:从内部消费市场到外部消费市场
五、结语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空建构
一、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学史上的社会主义研究:来自涂尔干的时空重组视角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空性:福利与道德空间
(一)时空条件要求道德空间整合经济活动空间
(二)福利作为营造普遍道德空间的途径
(三)底线公平理论作为一种塑造道德空间的社会理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空性建构的经验:社会性重构
(一)构造社会的新基础:从老“四化”迈向新“四化”
(二)扩展道德的空间性:培育社会的组织
(三)增强空间的道德性:培育有德之士
(四)协调空间的矛盾性:通过学习机制化解风险
论空间的社会结构[1]
一、引言:理论的“空间化”问题
二、后现代主义与新的社会空间观
三、空间及其社会性要义
四、结语:未来研究议题
(一)如何认识空间问题在社会理论中的地位?
(二)如何认识空间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三)空间过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过程?空间变动的动力机制是什么?空间生产与社会建构之间有何关系?
(四)如何进行社会空间分析?社会空间仅仅是一个概念工具还是分析的对象?
时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1]
一、时空研究对于社会学的意义
二、什么是社会时间与社会空间
三、反对时空二元论
四、时空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社会
五、结束语
社会速度研究:当代主要理论轴线[1]
一、速度的论题化
二、竞速学:席卷人类生活的科技加速本质
三、时空压缩:后福特主义下加速的生活步调
四、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新的生活异化情境
五、结语
社会时空研究的中国维度
一、社会时空的研究视角及其局限性
(一)从学术史角度梳理西方学者的社会时空思想
(二)运用西方的社会时空思想阐释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实践
二、中国社会时空的主要内容
(一)时间是一个循环往复、轮回更替的过程
(二)时间的绵延体现出螺旋式上升
(三)空间内涵于“存在”本身,它为事物的运动、演化与发展提供场所
(四)空间可以转换,时空可以穿越
三、中国社会时空的基本特性
(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有机结合
(二)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三)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并行不悖
四、社会时空研究中国维度的价值
(一)拓展社会时空研究的视角
(二)发掘中国传统时空文化,展示中国社会时空思想的独特魅力
(三)推进社会时空研究的中国化
时空视角下的现代社会状况[1]
一、现代社会生产的逻辑
(一)时间与剩余价值生产
(二)空间生产
二、现代社会管理的逻辑
(一)时间管理
(二)空间管理
三、现代社会分层的逻辑
(一)空间政治
(二)空间与社会分层
四、现代社会发展的逻辑
(一)以时间消灭空间
(二)地理(空间)不平衡发展
五、现代社会的时空体验
(一)囚禁
(二)时空压缩与地球村
结论
空间生产的当代发展与资本的生态逻辑
一
二
(一)空间生产的多样化与异质化发展
(二)空间生产的特色化与高技术化
(三)空间生产的生活化
(四)空间生产的市场化
三
四
草原社区的空间过程和地方再造
一、问题与解释进路
(一)草原危机及其地方解释
(二)“地方—空间紧张”的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获得
二、地方感
(一)社区简介
(二)历史记忆与空间观念
三、空间过程
(一)分割:草场承包与撤乡并镇
(二)排除:从“两禁”到“两种”
(三)占用:干旱与“煤矿的吹云炮”
四、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
(一)压力下的地方
(二)地方再造
五、小结:草原社区会消失吗?
流动人口聚居区形成过程的社会学考察
一、问题、背景与理论回顾
二、研究地点与资料来源
三、房屋出租与城市空间生产
(一)房屋出租:从“个体行为”到“群体共识”
(二)建房:社区空间重构
四、结论与讨论
北京社会阶层的空间结构特点与优化[1]
一、引言
二、当前北京社会阶层结构特点
(一)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
(二)社会阶层结构呈梯度性同心圆格局
(三)社会空间分化为差异鲜明的城市马赛克状
三、北京社会阶层空间分布的优化
(一)大步推进户籍改革吸纳社会精英
(二)推动下层聚居区绅士化进程
(三)率先统一城乡经济社会体制
(四)适时调整超级街乡的行政区划
城市空间生产及其对主体记忆的影响[1]
一、客观空间的构成及其异化
二、主观空间的构成及其异化
三、第三记忆与本真记忆:主体记忆的双重变化
(一)没有交点:两个流不存在任何交点
(二)存在一段交点
(三)完全消融在城市
四、结论
北京胡同:社会记忆和社会认同
一、文献综述
二、调查结果呈现及其理论分析
(一)北京胡同:一种社会关系的存在
(二)北京胡同:社会记忆中的时间
(三)北京胡同:社会认同中的空间
四、结论与讨论
时空压缩视角下的社会躁郁现象分析
一、何谓社会躁郁现象
二、社会躁郁现象的特征
(一)社会行动
(二)过程事件
(三)自我高估
(四)清算时点
三、社会躁郁现象的主要类型
(一)时间压缩型社会躁郁现象
(二)空间压缩型社会躁郁现象
(三)时空压缩型社会躁郁现象
四、社会躁郁现象的本质
五、社会躁郁陷阱的治理
关于“天下”的社会学思考
一、天下的含义
(一)含义一:天下的神圣性(天下即神)
(二)含义二:天下的认同性(知天成人)
(三)含义三:天下的秩序性(人文世界与社会秩序的合一)
(四)含义四:天下的自由性(天下生民)
(五)含义五:天下的社会时空性
二、天下的结构与结构化
(一)天下的体(天下国家):公天下
(二)天下的常与非常(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王天下
(三)天下的合(天下化成):通天下
三、天下观的“新汇”
(一)“整合论”:从乡土性到都市性
(二)“去蔽论”:从华夷论到兼容论
(三)“相遇论”:从封闭到共生
(四)“规范论”:从国际法到天下法
(五)“新人论”:从工具人到新士人
(六)新公域论:官私合力创办教养制度
四、“天下知识系统”:一项尚待开启的知识社会学任务
(一)竞争天下带来中国社会的制度化与世俗化
(二)公共批判是天下观念扩展的动力
(三)天下知识系统与中国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
后记
时空社会学:记忆和认同是2017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冯波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时空社会学:记忆和认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