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本书回应了普通话与方言话语次序背后的问题,即普通话是20世纪中国政治的衍生品,亦是形塑“现代中国”的关键元素。
内容简介
为什么普通话一定比方言正式?为什么北方人天然比南方人会说普通话?普通话与方言的纷争长达半个世纪,这种纷争既体现于各地对于本土方言(尤其是南方方言,例如粤语或沪语)的保护行动上,也体现在义务教育课本用“姥姥”替代“外婆”称谓引发的争论里。
王东杰认为,今日的普通话的形成与制定“标准”语言的权力次序有关。民国时期,北京语音在国语标准音上取得了压倒式的胜利,而在南方语言片区里,江浙地区的话语权又比福建、两广地区强。国语奠定了中央的统治权力,架构于地方方言之上,象征的是民族国家意识的下移。而即使民国的“国语”到现在已经成为了“普通话”,这一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权力局势也并没有改变。更有趣的是,现在地方政府乐意将方言文化作为文化遗产加以推广,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了语言的“遗产”性质,而并非试图在下一代的教育中使其重获真正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作者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曾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言: 语言与历史
一、语言与民族主义
二、国语运动研究诸面相
三、国语运动小史
四、论域的展开
五、史学视域中的语言史
第一章 从文字变起: 清季社会思潮与切音字运动的兴起
一、文字与富强
二、中西学战与切音字运动
三、言文合一的文字观
四、文字与进化
五、余论
第二章 一个国家,两种文字: 切音字运动中的“国民”与“国粹”
一、造就“国民”
二、“保存国粹”与切音字运动
三、“简字”不“简”
四、余论
第三章 声入可否心通: 切音字运动与“国语统一”思潮的纠结
一、“声音文化”与切音字运动的兴起
二、切音字运动与“语言统一”的提出
三、一步到位与“两次办法”
四、余论
第四章 文字起于声音: 汉语拼音化思想对“因声求义”说的继承式颠覆
一、因声求义
二、因声造字
三、以继承传统的方式与传统决裂
四、余论
第五章 废汉字以救汉语: 白话文运动与汉语拼音化论证策略的调整
一、“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言语乎?”
二、“打破不进步的字,讲天天进步的语言”
三、“汉字配文言,拼音字配语体”
四、结论
第六章 “返为自主国”: 汉语进步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政治理想
一、语言学形态分类法及其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二、中国语言学家对问题的再定位:胡以鲁的观点
三、中国语言学家对问题的再定位:其他语言学家的例子
四、对汉语先进论的否定及另一种语言进化观
五、余论
第七章 “代表全国”: 国家建构与国语语言标准的论争
一、独用京话与会通异言
二、取决于“多数”
三、采用“活语言”
四、反对“北平话”
五、结论
第八章 汉语是“一个”: 国语运动与汉语“方言”的确立
一、“方言”的语义内缩
二、论证汉语方言同源性
三、“当代”导向与历史寻索
四、左翼文化人的意见
五、余论
第九章 “打折”的统一: 国语运动中的“不统一主义”
一、“国语不统一主义”的提出
二、“双语”制的实践
三、改良的“蓝青官话”
四、文化传统与中国特色
五、余论
第十章 必也正名乎: 现代政治与标准语的名相嬗替
一、从“官话”到“国语”
二、“普通话”对抗“国语”
三、“普通话”的胜出
四、结论
结语: 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一、国语运动与民族国家:对外和对内
二、国语运动与“现代性”
三、文字与语言:国语运动的中国特色
附录 清季切音字方案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是201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东杰。
得书感谢您对《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