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颠覆:牟宗三、康德与原始儒家

隐秘的颠覆:牟宗三、康德与原始儒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对牟宗三哲学的批评和反思,全面分析其对现代儒学的偏离和变形。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现代儒学代表人物牟宗三哲学的全面分析,分别从其儒学诠释中的道德形上学、自律道德、良知本体和历史意识四个维度,审视牟宗三在与康德哲学的对话中建构而成的道德形而上学哲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作者站在原始儒家的立场,认为现代儒学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扭曲和背离了儒学传统,即用道德取代伦理,用规则取代美德,用人取代天,用内在的历史终结论取代了的历史可进论;批评牟宗三所建构的道德形上学和宏大历史观念是一种理论上的嫁接,和对现代未经反思的信从。

本书2012年作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之一种初版。此次再版,作者增写前言,回溯了出版以来学术界的诸种讨论,重申了自己的思想立场,认为此书迄今“仍未被儒学界真正消化”。

作者简介

作者唐文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中国哲学、宗教学,代表作有《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近忧:文化政治与中国的未来》《隐秘的颠覆:牟宗三、康德与原始儒家》《敷教在宽:康有为孔教思想申论》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学术委员会

再版前言

引言

道德的化约

一 自律与利他:对儒家思想的道德主义解释

二 周人的忧患意识与敬德思想是道德突破吗?

三 孔子的仁教是道德之教吗?

四 孟子的性善论是道德的形而上学吗?

自律的挪用

一 儒家伦理精神与自律道德

二 孟子论“仁义内在”

三 “仁义内在”与自律道德

四 儒家伦理:美德还是律法?

良知的僭越

一 实践理性充其极与儒学的历史性开展

二 心性与本体

三 智的直觉与物自身

四 圆善与圆教

历史的嫁接

一 中国问题关切之下的道德形而上学与历史哲学

二 历史哲学的概念与意义

三 良知、历史与完善

四 儒学的第三期开展与良知坎陷说

参考文献

致谢

出版后记

隐秘的颠覆:牟宗三、康德与原始儒家是2024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唐文明。

得书感谢您对《隐秘的颠覆:牟宗三、康德与原始儒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康德因果性理论研究 电子书
本书在掌握康德关于因果性的主要文献和国内外基本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康德的因果性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分析研究,其中关于康德因果性理论划分为自然因果性、自由因果性和目的因果性三个层面,尤其是关于目的因果性的划分,有其独到的见解。本书资料翔实、论说充分、结构合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 电子书
本书多数论文围绕着对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的反思而展开。
儒家义利观逻辑演变的唯物史观阐析 电子书
本书主要论述了儒家义利观的四次演变即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至明中叶时期和明末清初时期。儒家义利观贯穿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两宋、明清等发展阶段,其中先秦和宋明时期是“义利之辨”的论辩高峰。
中庸原论:儒家情感形上学之创发与潜变 电子书
本书系统论证了儒学内化发展中的《中庸》哲学思想。本书认为,孔子的心性之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心学”与“情学”。儒学内化就是道德情感与良知之心内化为天命之性,成为道德实践的内在本体和形上根据。宋明时期,孔子的“心学”得到充分发展,朱子是孔子“心学”之认知派,陆王是孔子“心学”之良知派,孔子的“情学”却隐而不彰。直到明末,刘蕺山才重新认识到道德情感的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思孟学派心性隋为一的义理
论集体主义的历史谱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型构 电子书
本书立足于儒家文化的理论视野,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集体主义的历史谱系,追问集体主义的“问题化历史”,具体阐述了集体主义的原始起源、逻辑形成、历史构象、文化表征、教化方式、近代型变和论域延展等问题,较为完整地阐释了传统社会“个体与集体”的理论型构与内在关系,有力回应了集体主义的历史不在场观点,巧妙驳斥了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不讲个体利益的片面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