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文学与电影的通识人门指南。
内容简介
伟大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也带点俗气?纳博科夫为什么欣赏不来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的《孔乙己》与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有什么相似处?
近年来,众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热门影视进入大众视野,从纸页到银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愈发紧密,“文字”与“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出一个立体的艺术世界。
本书以极具思辨性的视角、通俗易懂的文笔,围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关系,解剖了大量中外文学、电影、艺术经典,从《诗经》到鲁迅、余华,从《哈姆雷特》到《变形记》,从贾樟柯、姜文到《罗生门》《盗梦空间》《布达佩斯大饭店》……探讨作品70+部,关涉作家、电影人、艺术家、哲学家50+位,深度解读文学作品,详细讲解电影知识。
为了在文学原著与电影改编间建立新的对话,作者以深厚的文本细读功夫,将作品放置于历史中,给予文化反思。30年代沈从文的《边城》是为了治疗历史对个人造成的病症;讲述60年代的《太阳照常升起》想对历史有所言说;90年代的《活着》和第五代导演,从追求启蒙走向启蒙的反面——以文学、历史为参照系观察电影,看电影如何扮演时代精神的同谋者。
本书不是那种堆砌脚注的乏味学术著作,而是将文学解读、电影评鉴、哲学思考熔于一炉,为更好、更专业地欣赏文学与电影提供了一条路径。
作者简介
作者李思逸,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哲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曾任教于香港不同高校,发表研究论文数篇,著有《铁路现代性:晚清至民国的时空体验与文化想象》《文学与电影十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推荐序
自序:在时间里相遇
第一讲 视觉想象力止步的地方,文字依然能继续
第二讲 叙事性才是电影成为艺术的关键
第三讲 短的镜头像词语,长的镜头像句子
第四讲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欲望
第五讲 电影是一门时间的艺术
第六讲 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得继续
第七讲 时代中挣扎的个体化身成了时代精神
第八讲 抒情是一剂药方,但是药三分毒
第九讲 烟酒茶糖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第十讲 望远镜让你看到遥远的事物,却不是为了缩短你们的距离
原版后记
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是2024年由理想国出版,作者李思逸。
得书感谢您对《文学与电影十讲:在无限的世界里旅行》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