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小书试图以通俗的形式介绍中国人的自我是怎样的。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历史从来都不会突出“自我”,我们谈的都是国家、社会、族群,我们强调的是集体,是“牺牲小我”的美德。时至21世纪,应该是走出这传统的条条框框、寻找自我的时候了。若不立己,焉能立人?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如何能发挥个人的作用?无论在日常的种种选择,或者在重大问题上的取舍,何去何从,是进是退,莫不与自我定位、自我理解有关。应该说,认识“自我”,就是成功人生路程的起点。
本书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帮助读者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研究什么是双文化的自我,释放个人潜能,堂堂正正,坦坦荡荡,成功找寻自我,做一个“大写的人”。本书以心理学实验、神经科学实验为依据,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等广阔视野来叙述自我。
作者简介
作者朱滢,北京大学退休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1988-1996),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1993-200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0-2006)。2000年以来共发表关于自我的文化神经科学研究文章20余篇。2007年出版专著“文化与自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讲 漫谈自我
一、漫谈自我
二、自我,是什么
三、文化与自我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讲 文化与自我
一、中国人与西方人有什么不同
二、中西文化与两种自我结构
参考文献
第三讲 中国人的自我是互倚型的自我
一、古代中国人的自我结构
二、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概念
三、“自己人/外人”的划分:中国人的自我结构
参考文献
第四讲 中国人是他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
一、“中国人是他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源自《孝经》
二、农业经济的家族与孝道——从金融学看家庭与孝道
三、“中国人是他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的含义
四、“中国人是他父母的儿子而不是他自己”的哲学基础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讲 中国人自我的心理特点:自我包括母亲
自我参照效应
提取诱发遗忘
中国人关于母亲的联想不同于美国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讲 中国人自我的心理特点:辩证的自我
一、东西方不同的世界观与东西方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中国人自我的辩证性质:容忍矛盾,预期变化和认识上的整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讲 中国人的双文化自我
一、双文化自我的概念
二、双文化自我的测量(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
三、双文化自我的测量(香港)
自我概念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讲 中国人自我的神经基础
一、神经科学对自我的研究
二、中西方自我神经基础的比较
三、文化启动对中国人自我神经基础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九讲 中国青少年自我的发展
自我概念的发展
互倚型自我的发展
孝的自我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哲学家张世英谈自我
后记
寻找中国人的自我是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朱滢。
得书感谢您对《寻找中国人的自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