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因之梦吴越:江南文化十二讲

我欲因之梦吴越:江南文化十二讲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系统阐释江南文化的内涵和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追寻江南区域文化的历史逻辑,围绕“江南的地方有多大”“江南的历史有多长”“江南何时长大成人”“江南人有哪些个性性格”“江南人怎么生活和思考”“江南文化的个性与特点”“江南有什么好东西”“江南有哪些深刻的东西”“江南和一条人工河流的关系”“江南的城市故事”“江南与长三角的前生今世”“今天该如何研究江南”十二个主题展开。

作者简介

编者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研究部主任、高级研究员。历任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教育《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等,现任文化和旅游部智库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外文局城市文明交流互鉴研究项目中方专家,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江文化促进会特聘专家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绪论 人人尽说江南好

第一讲 江南的空间范围

一 以江东为主体空间的古典江南

二 以“八府一州”为核心空间的明清江南

三 以长三角为基本空间的当代江南

阅读材料

第二讲 江南的文化变迁

一 第一期发展:中古江南诗性文化

二 第二期发展:明清江南城市诗性文化

三 第三期发展:当代江南文化

阅读材料

第三讲 江南的诗性精神

一 黄河与长江的二元背景

二 良渚文明是江南诗性文化的源头

三 东晋六朝与江南诗性精神的生成

阅读材料

第四讲 江南的人物谱系

一 从符号到人物的学理进程

二 江南文化主体与中国文化主体的关联与阐释

三 江南诗性文化主体的类型与阐释

阅读材料

第五讲 江南的生活哲学

一 南北文化及生活理念比较

二 超越节俭和奢华

三 生活饮食中的工艺美术原理与实践

阅读材料

第六讲 江南的文化性格

一 江南文化是诗性文化

二 吴文化、越文化与徽州文化

三 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

阅读材料

第七讲 江南的文化资源

一 江南文化资源的构成

二 江南文化资源的类型

三 江南文化资源的现代困境

阅读资料

第八讲 江南的知识构架

一 传统江南文化研究的主要流派及问题

二 当下江南文化研究的问题及根源

三 深化江南文化研究的注意事项及旨归

阅读材料

第九讲 江南的运河文化

一 江南运河文化的发生发展

二 江南运河文化资源的分布与传承

三 江南运河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阅读材料

第十讲 江南的城市文化

一 中国城市的南北之别与江南城市文化的历史形态

二 从物质生产方式看江南城市文化模式

三 从精神生产方式看江南城市文化模式

阅读材料

第十一讲 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

一 世界城市群的趋势与中国城市群的现状

二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及主要问题

三 江南文化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阅读材料

第十二讲 江南文化的回顾与展望

一 基础理论、历史源流与现代转换研究

二 江南城市模式、形态、传统与功能研究

三 江南文化产业、建筑文化、艺术文化、民俗文化研究

四 江南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五 江南文化的比较与战略规划研究

六 重大理论价值与重大现实意义

阅读材料

后记

我欲因之梦吴越:江南文化十二讲是2025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士林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我欲因之梦吴越:江南文化十二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胡适文化观研究 电子书
胡适的整个思想体系宏大而庞杂,其文化观理论更是博大精深。胡适文化观的研究绝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也不是将散落于文献中有关文化观的只言片语采摘出来,更不是生硬胡乱地编造与罗织。本书从文化观的视角,重新诠释与爬梳胡适的理论观点,型构出胡适文化观范式;并选择胡适所参与的主要文化论战进行研究,全方位地系统展示胡适文化观的思想体系。
可·为:广行释讲《了凡四训》 电子书
明朝著名思想家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本书力求引导人们积极向善。
我含着眼泪感受蜕变的美好 电子书
本书收集了古今中外大量名人名言和经典小故事,内容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为便于查阅,将其分为人生篇、青春篇、修养篇、感情篇、人际篇五个大类。
中华传统文化(慕课版) 电子书
本书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详细剖析易接受知识,配有精美插图。
静水深流:哲学遐思与文化断想 电子书
真实地呈现出杨耕教授对于学术与生活的种种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丰盛的思想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