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国民意识(全球化与国民意识研究论丛)

现代性与国民意识(全球化与国民意识研究论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探讨中西文化融通背景下生成的国民意识的特征与理论意蕴,剖析中国国民意识的内在机理和历史表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球化与国民意识研究论丛"之一。

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展开的现代性注定是思想的角斗场,现代性主体则无疑是百家所争之焦点。在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家看来,对国民的追问,其答案不在古代,而在同时代的欧美。他们的策略是:把欧美理想化,上升为理想国。以这个理想国作为批判现实的精神资源与建构未来的蓝图,新的国民形象就在这理想国里,甚而说,移植理想国足以造就新国民。依照欧美所提供的乌托邦,国家被想象成一个以自由契约构建的城邦,民主、共和被理解为筑建国家的组织形态。但自由契约何以能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国家的根基,这并未得到充分考察。"救亡图存"等实用的考量与追求阻碍了理论的深入。

中国近现代思想界对国民的思想试验虽已经成为历史,但面向且基于现代性的品格亦使其获得了思想的尊严与价值。特别是在现代国家之主体逐渐模糊之当代中国,对国民意识思与想之意味正不断弥散。今之视昔,先贤对国民的所思与所想,品鉴其中意味,或亦将有益于今日的国民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

作者贡华南,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哲学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学术委员,清华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哲学、中西哲学比较,在《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知识与存在》(学林出版社,2004.10;2005.1)、《味与味道》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汉语思想中的忙与闲》(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5)等。上海市医学会医史专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青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特聘专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 从“家国”(“天下”)到“国家”

身—家—国—天下:中国传统政教的结构典范

“民族—国家”的成立与政教结构之转化

第二章 从“子民”到“国民”

子民的特质

一、以家为体

二、有位无体

三、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

四、天子以礼为职

五、个人在天下之“位”

六、有“个”无“体”——道家的理想

批判与建构——国民的生成

一、批判子民

二、从家庭革命到三纲革命

三、国民的理论建构

第三章 维新与尊孔:国民意识的呼唤与实践

康有为对国民意识的呼吁与召唤

国民意识的形下基础与形上根据

对国民的塑造和对国民意识的实践

第四章 新民与新国

国家危机与唤醒国民意识

(一)国家竞争的世界图景及理据

(二)国家竞争实为国民竞争

近代国民理念的建构

(一)比较的视野:寻求近代国民“典范”

(二)“新民”——近代国民理念建构

锤炼国民的历史实践:国民教育与国民训练

(一)言论引导国民

(二)国民教育——德育、智育、体育

(三)国民训练:政治生活与国民运动

结语

第五章 国族与民权

权力批判与共和国民:乐观的国民意识

传统道德与民权自由:新国民意识的内涵

宗族、旧道德的恢复与国族主义

民权与自由:中国式民权主义

行易知难与革命训政:新国民意识的塑造

余论

第六章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从道德的角度看

自我与个体原则的确立

现代国民意识的培养

大独与大群

余论

第七章 从反思国民性到构建新公民

第八章 立国与立人

反抗心:从奴隶到自由之路

醒悟:从奴才到自由之路

呐喊:打破主奴辩证法的怪圈

生命尊严与个体意识:从一盘散沙的看客到有立场有原则的个人

发展自信力:从自欺的“阿Q”到自信的脊梁

思想文化革命的方法论质疑

第九章 国民性话语批判与天下理想

从国家认同到文化自觉

从国民话语到“理性”论

国民性话语批判

第十章 科学与理性

劣根与反省

国民与国语

独立与理性

科学与人生

女子与社会

结语

第十一章 国民意识的觉与梦

国民之国:捡拾的生存意境

国—民关系

后记

现代性与国民意识(全球化与国民意识研究论丛)是2012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作者贡华南。

得书感谢您对《现代性与国民意识(全球化与国民意识研究论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国外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多维度研究了国外意识形态新变化,即从传统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当代新出现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发展、苏共意识形态的终结及其原因等维度,对当代国外意识形态从实践到理论、从宏观到微观、从内容到形式、从类型到结构、从特征到功能、从存在方式到传播方式、从形成机制到作用机制、从研究视角到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分析了国外意识形态新变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挑战与启迪,并对我国社会
意识的内在性与超越性:关于现象学运动的若干研究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间所发表的研究现象学运动的主要论文,体现了作者对现象学运动的一种认识。现象学运动的创始人胡塞尔毕生追求严密科学的哲学,试图以内在建构的纯粹意识作为本体论的基础;而现象学运动的继承者更多坚持纯粹意识的超越性,力图以胡塞尔晚年关于意识与世界关系的思考,重建现象学的价值和意义。这正是现象学运动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对话的基础。
舍勒文集:道德意识中的怨恨与羞感 电子书
本书作者舍勒认为,就认识的全部发展史而言,人们都是先对认识对象产生爱或者恨,之后才通过知性来对它们进行认知、分析和判断的。因此,无论对于所有各种理论认识和思维来说,还是就所有各种实践立场而言,爱和恨在情感行为的集体范围内都是最原初的行为方式,它们还使理论生活和实践生活统一起来,并且能够使这两者永远保持统一的状态。
“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 电子书
本书指出,齐泽克主体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上,就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嫁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缝合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这种结合彰显出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幽灵化和不可能性的理论特征。但这种缝合显然不可能完美无瑕。在理论上,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陷入了后结构主义的窠臼中;在实践上,滑入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泥沼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批判性地考察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
“精神分析+马克思”理论运动的当代效应——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研究 电子书
在西方激进理论界,齐泽克以“拉康+马克思”的理论模型“暴得大名”。本书的主题之一就是围绕“精神分析历史化”的理论构建,探索齐泽克建立于精神分析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底色,即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所开辟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新“战场”:对于建立于特定历史形式上的,被建构的形式本身之压抑性的批判。《快感大转移》是齐泽克坦诚其法兰克福学派精神分析理论逻辑底色的文本;因此,以这本书作为分析的入口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