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

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片萌动而泛黄的青春景象,一段动荡革新的民国世事。

内容简介

五四之后,在新文化理念感召下,众多青年从乡村、小城,来到北京,栖身胡同公寓,游走书局学院,依托新兴的现代传媒,在窄而霉的室内,筑起各色文字之塔。但这并非寄托高贵文学之梦的"象牙之塔",只是一处处暂时的身心安顿之所。是留在室内"建塔",还是走到室外,加入宏大的实践进程,历史分野因此存在于一代"文学青年"的不同选择中。本书以五四之后社会思潮的分化为线索,在文化与政治运动的紧张中,选取若干人物、现象、群体、事件,探讨青年群体如何通过新文学介入历史,新文学又如何作用于"新青年"。

作者简介

作者姜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博士。同年到近代史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太平天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等。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政治史、中国近代人口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论:从代际视角看“文学青年”的出现

第一章 五四社会改造思潮下的文学“志业”理念

新文化运动“修正”中的“志业”理念——围绕文学研究会“前史”的讨论

“劳动”的隐喻——叶圣陶《苦菜》及其他

第二章 新诗“装置”的内外——早期白话诗的政治与美学

“场”的混杂——以“《星期评论》之群”为讨论个案

从《小河》到“病中的诗”——周作人眼中的新诗及其他

第三章 从绿波社到无须社——“文学青年”的聚合、位置及人格造型

绿波社与文学青年的“大联合”

无须存在的“无须社”

学院、报刊及公寓空间

文坛上的“电气网”

于赓虞:感伤的“个人发现”

诗人人格:“合群”或“独在”

第四章 公寓内的文学认同——沈从文早年经历的社会学再考察

在“那么一个公式”之外

从酉西会馆到沙滩公寓

“公寓困守”与“街道漫游”

在井中向群星的仰望

写作者形象的凸显

第五章 “室内的作者”与1920年代小说的“硬写”问题

“幸福的家庭”与“幸福的写作”

居室环境的隐喻

“硬写”的幽闭

陈毅:“室中旅行法”

丁玲:迎向更大的理性

沈从文:“间离”的作者意识

第六章 “教训”与“反教训”——1920年代文坛上的“导师”与“青年”之争

“老实说了吧”前后

“变态”社会中的“常态”构想

“常态”背后的知识体制

“水平线”的上下

鲁迅的表态

“新流氓主义”

“思想革命”之再起?

第七章 革命动员中的文学、知识与青年——从1920年代《中国青年》对文学的“批判”谈起

“文学运动”还是“实际运动”

什么样的知识最紧迫

“为他人”还是“为自己”

从“诗的生活”到“方程式的生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是201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姜涛。

得书感谢您对《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张萌分享青年领导力 电子书
《张萌分享》是张萌博士对青年领导力的理论及实践的梳理、总结、与凝练概括而成的一部著作。全书包括五个章节:领导人与追随者、青年领导力的自我管理、团队管理、榜样与引领、开创未来。从这五部分对青年领导力实践进行全面概括与阐释。本书引用了大量国内外发人深思的史料、国际咨询、与青年成长与发展相关等丰富多彩的最新案例,紧密围绕“青年领导力”这一核心论点进行深刻讨论分享。全球青年领导力工作室的使命是“引领青年成
中国农村的媒介使用与社会变迁 电子书
本书分析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媒介技术对农村生活的深刻影响。作者和研究团队横跨十余省,访谈了200余名在农村生活的人,他们的年龄从18岁到80岁,包括农民企业家、农民工、农村教师、农村大学生、农村干部等。本书通过三种媒介使用:信息传播媒介,交通媒介,广泛意义上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和事物,揭示了媒介技术对农村经济生产、社会交往、文化习俗、权利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塑,记录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
从青年到成年:社会转型、阶层分化与城市成年轨迹 电子书
本书以社会变迁为背景,通过对50后、60后、70后和80后成年轨迹的比较,讨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成年轨迹的变化,关注成年轨迹的阶层分化特征。
全球治理的中国贡献 电子书
本书全面梳理了全球治理的理论框架和历史沿革,并重点论述中国在经济、金融、货币、能源、气候变化、粮食、发展援助机制、网络空间安全、应对恐怖主义、打击跨国犯罪等12个领域对全球治理体系的作用与贡献,然后进一步提出增强中国作用与贡献的途径和建议。
历史与现实观下的中国新闻事业研究 电子书
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展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