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书学研究

蔡襄书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北宋政治家、书法家蔡襄的书法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由三篇六章组成,提出了蔡襄“尚古匡时,寓意存真”的书学思想,并系统阐述了蔡襄的“尚古”是在兼具“古法”“古意”基础上,还寄寓了“我意”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蔡襄“敛才于法”“锦囊裹锥”“不以书能为能”“主神次形”的书学审美理想,也揭示出蔡襄对“古法”“古意”“我意”的执着,以及于“我法”上开拓的不足,从而客观地回答了有关蔡襄书法“法”与“意”关系的争辩问题。

在对蔡襄书法实践展开相关研究环节,提出了蔡襄书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与两个时期”以及各时期的书风特征与发展变化,并对“飞白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同时,该著立足于史学观立场,还原了“蔡苏黄米”宋四家名位之本来面目,并提出蔡襄书法“骨健气清”“用意*精”的学术观点。另外,鉴于蔡襄书论的相关内容失之于零落、注译不足或存有谬误等情况,作者对古代文献中涉及蔡襄书法的文论凡四十五则予以简明扼要辑注。

作者简介

作者王中焰,笔名中彦,别署钟砚。

中国美院艺术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书法教研室主任,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致力于书画篆刻教学、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

在《文艺研究》、《新华文摘》、《美术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创作作品20余幅,出版《素描艺术》、《“山谷笔法”论》、《汉印技法通议》、《临摹与创作》等著作16部。

主持并独立完成科研项目4项,获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浙江省社科联等部门颁发的社科优秀成果奖4次。

创作作品曾参加“国际书画大展”“全国首届草书展”“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展”等专业赛展以及“全国中青年篆刻家提名展”“国际篆刻名家名社作品展”等全国性提名展、邀请展20余回,并被美术馆、研究院、图书馆及其他团体、私人收藏。

曾获浙江省教育厅“优秀指导教师”、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杭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杭州市优秀教师”“杭州市教育局系统优秀教师”等荣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论

上篇 蔡襄书学思想研究

第一章 蔡襄书学思想中的“尚古”与“寓意”

第一节 “尚古匡时”济世才

第二节 “尚古匡时”观之形成

第三节 “寓意存真”见本心

第四节 “寓意存真”观之形成

第二章 “润物无声”——蔡襄书学思想的本质内涵与审美诉求

第一节 蔡襄书学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第二节 蔡襄书学思想所体现的审美诉求与价值

中篇 蔡襄书法实践研究

第三章 书风与书体

第一节 蔡襄仕途变迁与书法发展

第二节 蔡襄书法实践与书风解析

第三节 蔡襄各体书成就综评

第四章 蔡襄与“飞白草”

第一节 “八分”再认识及其对书体衍变的价值

第二节 “缥缈萦举”话飞白

第三节 蔡襄与“飞白草”略论

下篇 蔡襄书法评论考辨

第五章 “宋四家”名位考论

第一节 “宋四家”名位研究现状

第二节 宋、元、明、清时期对“宋四家”名位之辩的认识

第三节 “宋四家”名位论所体现的宋、元、明、清书法思潮

第四节 “宋四家”名位论与时代学术思想之变迁

第六章 蔡襄书法两大批评辨析

第一节 关于蔡襄书风“弱”论的批评

第二节 关于蔡襄书体“杂而不精”论的批评

附录一 蔡襄书论辑注

附录二 蔡襄文房杂论辑注

附录三 蔡襄书法经典作品图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蔡襄书学研究是202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王中焰。

得书感谢您对《蔡襄书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为重新审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唐前“乐象”研究 电子书
本书主要研究唐前儒家文化语境下的“乐象”问题。“乐象”在先秦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建立在周代广泛的礼乐实践之中,是诗、乐、舞合一的大型综合艺术形象。“乐象”它借助乐诗、乐歌、乐舞来表达抽象的礼义与乐义。“乐象”的构成为:富有文化意味的和声、作为乐段的诗歌,以及盛大的舞容。象征性是“乐象”最根本的属性。“乐象”的功能分为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宗教、政教、道德伦理功能,另一方面是内在的,即对个人心性
全球音乐产业发展研究 电子书
本书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全球音乐产业发展的概况。
彼得·布鲁克导演实践研究 电子书
彼得·布鲁克理论探索与导演实践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本书核心内容包括:布鲁克通过莎剧的重新解读和演出的革新,在创造舞台意象方面取得的成就;布鲁克在阿尔托、布莱希特的双重影响下对戏剧的反思和他从事的“残酷戏剧”实验;布鲁克的文化普适性思想在其跨文化戏剧实践中的体现;布鲁克对舞台空间的探索。
隋初唐书法美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隋唐文字学之于书学的角度切入,论述了文字学之于隋唐书法及其书学理论所起的奠基作用。隋唐五代的文字学成绩很大,尤其是字样学很有特色,文字学素养是书学研究者的基础,唐代大书家、书学理论家都在这上面有很深的修养,诸如虞世南、张怀瓘、李阳冰、颜真卿等。如果没有文字学的奠基,唐代书法美学要想傲视千古,是不可想象的。